《石门颂》即《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镌刻于汉中市北褒谷口古石门洞内西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褒水又东南小石门,门穿山通道六丈有余。”就是指的这个石门。
颂文内容为时任汉中太守的王升因“涉历山道”而“推序本原”,有感而发,为缅怀其同乡,顺帝初年的司隶校尉(汉代的官职,“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杨孟文而写的一篇颂文。杨孟文曾为复通褒斜道,数次奏请朝廷,终获顺帝恩准修复了褒斜道。
《石门颂》早已驰名全国,是研究我国古代交通史和书法艺术史的瑰宝。书丹者为汉中郡书佐,西成(今陕西安康)人王戎。石刻通高2.6米,宽2.05米,隶书22行,每行30—31字不等,全文626字。宏伟巨制,巍伟壮观,为东汉摩崖石刻中的代表作,与《西峡颂》、《郙阁颂》并称为“汉三颂”,并推其为三颂之首。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因为修建石门水库而凿迁陈列于汉中博物馆。
为方便大家学习,我试着将《石门颂》释义如下,乞笑大方。
惟大地的神灵为自然定位,
使河流与沼泽就像人的躯干和四肢一样得体。
沼泽有水注入,
河流四通八达。
斜谷的流水,
润泽了南方各地,
各方物流聚集于此,
益州①的领地为之充实殷富。
高祖②秉承天命,
从汉中兴起,
他沿着子午道来到汉中,
又出散关进入秦地。
创建了帝王基位,
以汉为朝代名称建立汉朝。
后来,因为子午道,
道路崎岖破损不堪,
人们沿着围谷,
复通堂光道。
四条道路,
都被阻隔通行艰难。
直到永四年(公元61年),
皇帝下诏开通褒斜道,
凿通石门隧道。
恰逢“元二”(永初年间,公元107—108年)之灾,
西方蛮夷残忍地侵入,
桥梁断绝,
子午道被重新启用。
往上仰望,栈道悬在险峻的高处,
曲径蜿蜒于山巅。
向下俯瞰,则好像进入幽冥境界,
就要跌入万丈深渊。
平坦的河岸陷入泥淖,
常常阴暗难见阳光。
杂木乱石铺陈道上,
锋利的石咀伴以巨石。
行于险处犹如踩在刀尖上,
又像踏在老虎尾巴一样令人胆战心寒。
空车轻骑,
也难顺利前行。
蜂蝇蜱蚁等恶虫在此蹲守,
毒蛇猛兽在这盘踞。
秋天未到就开始落霜,
庄稼夭亡。
一年到头没有收获,
不得不承受饥饿之祸患。
百姓痛苦不堪,
贵族也不得安宁。
这些忧愁苦难,
他们怎能一一述说?
于是贤明的前首府长官,武阳③人杨君,尊名孟文,
怀着忠诚和大义,
数次向朝廷奏请。
面对朝廷官员驳斥,
他据理力争。
众多官员为之折服,
皇上也接受了他的建议。
子午道终于被废止,
褒斜道得以复修。
对重要地段予以整修,
路面建得宽阔又平坦。
行人感到清爽舒适,
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祥和、安宁景象。
至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冬月上旬,汉中太守楗为郡武阳人王升,字稚纪,游历山道并追思其本原,嘉念杨君之明智,为赞美其仁贤,乃刻石颂扬其美德,彰显其功勋。颂文曰:
阁下明察秋毫之仁德
闪耀着悦目的光辉。
矫正错误修补遗漏,
整肃四境荒原之地。
秉承朝廷的旨意,
抚慰群众保境安民。
他宣喻圣恩,像春天一样和煦,
贬斥丑恶,如秋霜一样严厉。
不偏不倚、公正无私,
正直、优雅的维护法纪的尊严。
他给大家带来和平与富庶,
他的管理与天意一致。
辅助君主实施统治,
他依照礼仪行事。
非常通晓地理,
熟知世事的法度和纲领。
言谈中必以忠义为本,
不用刻石其本性自彰。
他的高风亮节,
忠直的陈情逾显清明,
揣度往事着力于今天的建树,
他的谋划符合朝廷的意向。
他救济困苦以求平安,
富有功勋,自有荣耀。
大禹开凿龙门,
他跟从禹的脚步。
对上顺从天意,
对下报答地皇。
从南自北,
四海以内都通达。
君子平安快乐,
百姓高兴欢喜。
商人皆大欢喜,
农民和谐安定。
《春秋》记载的是特别的事件,
我们记载他的功勋。
使之流芳百世,
世世代代的大声称诵。
结尾云:
阁下之英明睿智,
能预见事物之难易,
探索和揣度天道,
洞察平安和危险的道理。
为最大的诚信而勤勉的奋斗,
他的卓越是如此的美丽。
五官掾④南郑赵邵,字季南,属官褒中的晁汉疆,字产伯,书佐⑤西成王戒,字文宝,承办书写刻石等任务。
府君王升担忧山谷道路危险难行,分别设置了管理六部道桥的官员住地,特谴行⑥丞⑦事西成韩朖,字显公,都督掾⑧南郑巍整,字伯玉,从事其事。后又派谴赵诵,字公梁,案察中⑨曹卓行,制作了可盛粮食和柴草的石仓,作为万世之基,拆除险峻之高阁,另建平坦易行的道路,过往行人无不高兴!伯玉(巍整)即日起要改徙署理行丞事,试职担任安阳县令。
注①益州:即现在的汉中。
注②高祖:即汉高祖刘邦。
注③楗为:今四川武阳县。
注④五官掾:汉代的官职,为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署功曹及诸曹事”。
注⑤书佐:汉代的官职,主办文书的佐官。
注⑥行:官衔兼摄。大官兼小衔.称行。
注⑦丞:副职。
注⑧都督掾:汉代的官职。
注⑨案察中:汉代的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