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石刻

张鳌:保护和传承“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
发布人: 肖洒   发布日期:2015/1/16 16:13:13   查看次数:1069 次

        全国政协科协界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张鳌在全国政协第十一届第四次会议上提出《关于进一步保护和传承“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的建议》的提案,提案全文如下:

  《石门》位于陕西省汉中市,是翻越秦岭之褒斜蜀道之南端谷口。

  石门是东汉开凿于褒斜栈道的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通车隧道。

  石门之洞底路面跟闻名的褒斜栈道衔接。

  镌刻于石门内西壁东汉建和二年(148年)《石门颂》摩崖描述了开凿时间、规模和功能;而北魏永平二年(509年)镌刻于东壁的摩崖《石门铭》则记述了工程规模和通塞情况。此外,位于石门内外崖壁间围绕隧道开凿和记录栈道通塞情况的汉魏著名摩崖,尚有东汉永平六到九年(63—66年)《鄐君开通褒斜道》、永寿元年(155年)《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记》、熹平二年(173年)《杨淮杨弼表记》和曹魏景元四年(263年)《李苞修阁道记》以及“石门”、“玉盆”、“衮雪”等汉隶大字为主体的十余种重要石刻;至于两宋、明清时期赴石门访碑留题的刻石更不胜枚举。

  基于该文物遗址在我国和世界交通文化史上,具有不可或缺与无可替代的重要文物价值,故国家文物局于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发文颁布“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作为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类文物,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务院总编号第57号,分类号第10号)。

       然而1969年,将原定在石门遗址上游的水库大坝,未跟国家、省地文物部门联席协商,也未组织、征求文物专家论证意见,决定下移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石门遗址。“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 遗址之大部分,永远沉沦茫茫褒河中。所幸,经有识之士的奔走呼吁,最后经多方斡旋,遂经省地市几家研究决定精选凿迁十三方汉魏摩崖。至1981年国家拨专款在汉中城内古汉台汉中博物馆修建起“汉魏石门十三品”展室,将凿迁的十三块摩崖拼接展览,并复原石门和栈道模型,但首批全国重点文物—千年石门艺术宝库连同附近褒斜栈道遗迹和其他一百几十方历代摩崖石刻, 70多年前公路先驱者们苦心经营的石门文物保护成果无奈黯然沉没在了浩淼褒河水底。

  曾经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经完全有可能与万里长城与京杭大运河并称古代工程建筑史上的伟大奇迹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然而,这一国之重宝却因为四十年多前那场文化浩劫和无知决策失误,无情地被摧残、埋没殆尽……

  然而,古迹尚存。汉中城内古汉台汉中博物馆复原的石门和栈道只是一个桌上模型,其实在曾经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原址,却有复原的石门和栈道存在。

  那是上世纪30年代,正在修造宝汉公路时,工程技术人员为确保石门古迹文物不受施工破坏,毅然决定将公路自石门以北改线,移至东岸,为此在鸡头关上游建桥过河,并在石门对岸石虎峰下模仿石门古迹,开凿连环三洞,造就了新石门。筑成后,交通界老前辈叶恭绰为新石门题书,公路泰斗赵祖康所题“虎视梁州”今仍存于新石门两侧。

  石门并未灭——新石门继往开来。新石门的用意不在于工程,而在于文化:为不破坏“石虎峰”之虎形,与西岸之古石门雄伟形势呼应,并且效仿蜀道与隧道的衔接方式,可谓用心良苦。可以说,新石门完全传承了古石门雄奇之风貌,延续着数千年的蜀道交通根脉。

                                                   《古石门》和《新石门》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