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石刻

石刻之路
发布人: 喻东平   发布日期:2014/10/8 9:57:31   查看次数:1194 次

                                     王蓬
   勒石记事,古之传统,大约是从先民们结绳、岩画、青铜器铭文,乃至陶器上的纹饰上衍化派生出来。纸张没有产生之前,吊文、斋辞、祭文、记事、墓铭,大都只能雕刻于甲骨或金石上。由于岩石多且省事,石刻便取代了金铜甲骨,始于秦兴于汉,之后历代不绝。这些与天地共存的石刻记事状景,咏物言志,不仅为后世提供珍贵的史料、书法真迹,也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金石学。
    秦汉凿修的几条穿越秦巴的古道,尤其褒斜道南口褒谷之石门,更是开世界公路人工开凿隧洞之先河。故历代镇守史吏、来往墨客皆抒怀言志,颂其兴废,相继在石门及其附近山崖镌文纪事,总数达百余种。其中汉魏十三品最为珍贵,在国内外书法金石界享有盛誉。历代学人欧阳修、赵明诚、洪适皆有专文论述;康有为称《石门铭》为神品;近代书法大师于右任也曾吟诗:“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
    其实,实地考察,古道石刻远不止石门一处,几条古道凿通以来,镂石刻字,历代不绝,虽经风雨剥蚀,战乱毁损,但从残存石刻依然可见当时盛况。与汉魏十三品中《石门颂》齐名的,还有刻于金牛道的《甫阝阁颂》、陈仓道的《西狭颂》均为珍贵的汉刻,内容皆与古道有关,故蜀道专家言必称“三颂”。
    有些石刻却保存完好,主要是荒芜封闭,少了人为损坏。比如连云栈道原要翻越凤岭、心红峡一段,如今公路绕开了这段,不曾炸山开石,使得明清镂刻的几十块摩崖石刻得以保存完整。
    这些石刻就在荒芜的古道路边,或为荒草遮没,或为苔藓覆盖,近在咫尺,不留意也难发现。幸喜日前凤县县志办前来考察拍照,把石刻用红广告色涂描一新,我们去时,老远便见着了。石刻多为楷书,刚直有力,其中一块长约丈余,镂刻于半崖,十分醒目:“云栈第一佳处。”望文生义,果然,此处山峡迂回、流水曲折,奇峰环耸,植被葱茏。想当年客旅翻山越岭,见到这方石刻,再为山色所迷,想必情趣顿生,疲劳骤减。再行数步,又赫然一方摩崖:“大手笔”!古道古刻,山灵水秀,真大手笔。
    当我们终于走完古褒斜道全程,漫步斜谷口的五丈原,翻修一新的武侯祠掩映在参天古树之中,就连相隔不远的葫芦峪,也修有纪念亭一座,立石碑一块,铭文纪事,尽叙火烧葫芦峪典故。游人至此,读文睹物:渭原、渭水、五丈原、葫芦峪,构成一幅有色有声的历史画卷。这些对于宏扬民族文化,熟悉历史人物,缅怀先人业绩,必定功德匪浅哩。(喻东平转载自汉中日报)

【上一篇】: 汉《石门颂》摩崖释义    【下一篇】: 国之瑰宝《石门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