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石刻

国之瑰宝《石门颂》
发布人: 李暻   发布日期:2014/11/5 16:06:38   查看次数:2293 次

    由天梯云栈构成的古老蜀道在数千年间,不仅沟通了中原与大西南的交往,还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最有代表性的便是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

    石门位于被誉为“蜀道之冠”的褒斜道南口。

    一代史家司马迁曾挥动如椽巨笔,在《史记》中写道:“巴蜀亦沃野,然四塞,栈道千里,无所不通,惟褒斜绾毂其口。”“绾毂”指古代车辐所聚之处,意思是褒斜栈道对千里蜀道起着扼制的作用,而褒谷口险峻的石崖却阻碍了栈道的畅通。所以在1900年前的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下诏在此凿通一条高宽各约4米、长达15米的穿山隧洞,时称石门。据专家考证为世界上最早的通车隧洞。

    在这浩瀚的石门摩崖石刻中,汉代石刻即达八块,为国内仅见,曹魏与北魏石刻各一,宋代石刻有三,构成我国从汉魏到南宋的书法真迹,又成为研究汉字及书法演变与发展的珍贵的实物资料。

    如果把《石门十三品》这批国宝比喻为一座宝塔,那么处于顶尖位置的则首推《石门颂》。

    《石门颂》是在石门开通82年之后,即东汉建和二年,也就是公元148年刻于石门内壁西侧的一方摩崖刻石,是石门石刻群中早期的著名作品之一,距今已有1800余年。由当时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书佐王戒书丹,镌刻而成。歌颂了东汉顺帝时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数上奏请”修复褒斜道的事迹。整块摩崖通高261厘米,宽205厘米,另有题额高54厘米。全称为《故司隶校尉楗杨孟文杨君颂》,后世简称《石门颂》。

    首先,《石门颂》是摩崖刻石。何为摩崖?就是把文字直接镌刻于山崖,与山体相联,且多镌刻于事发之地,石性坚硬,垂之久远又无法更改,是真史信史。

    再是,《石门颂》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杨孟文倡议复修褒斜栈道的一时一事,而是由此及彼,生发开去,简述秦末汉初的历史。比如文中说:“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这就把汉高祖刘邦以汉中为根据地,北定三秦,建立汉室天下的史实及来去路线交代得清楚明白。同时还谈到汉中与关中之间多条古道的通塞兴衰及其时代背景,因皆反映了当时社会实况,可以起到“补史之阙,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继史之无”的作用。

    《石门颂》的魅力还表现在其书法艺术上,它是东汉中后期十分成熟的汉隶作品之一。我们可以设想,把如此规模宏阔的文章要书丹镌刻在幽谷中的石门石壁是何等不易。但从全局来看,整篇风格统一,字体结构严谨,又富于变化,富于生命,充满灵动之感。尤其竖笔拉长的“命”、“升”、“诵”诸字保留了汉代简书的遗韵,在全国现存的汉代石刻中绝无仅有,极富创建。

    所以,古今中外的书法大家莫不对《石门颂》的书法艺术推崇备至,奉为“仙品”、“神品”、“汉人极作”。清代书法家杨守敬说:“其行笔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石门颂》古拙、飘逸的鲜明个性,影响着自清代碑学以来活跃在中外书坛上的卓有成就的书法家。无怪乎我国的大型工具书《辞海》封面的隶书“辞海”二字,就选自于《石门颂》。


【上一篇】: 石刻之路    【下一篇】: 论石门题刻的文学内涵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