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姒的身世之谜(三)
接上回司马迁为“褒姒”编撰出一个谜一样的身世,她并借助两个逃难的夫妇来到褒国。《史记》中后续描述的则是褒姒天生美貌,被褒国人当做“礼物”献给幽王,幽王宠幸褒姒废黜申后与太子,立褒姒为王后,伯服为太子,又因褒姒天生不喜笑,幽王为博其一笑,不惜上演“烽火戏诸侯”的闹剧,最终亡了国。
这里姑且不讨论“烽火戏诸侯”的真假以及西周的灭亡的原因。先来想下,司马迁为什么要在《史记》中将《国语.郑语》中这段具有神话色彩的故事(前文已写)当作褒姒的出身背景呢?难道两者有仇?然而相隔几百年,也没有交集,更谈不上仇恨。

我认为,司马迁这样写,一方面是为了凸显褒姒是个“妖孽”一般的女人,或者说,所有类似褒姒这样的“祸水红颜”都是妖孽一般的女人,她们是国家的不祥之兆,为君者必须远离她们,否则就像被妖孽缠身一般,必将导致国破身死的命运。另一方面受当时社会环境和自身遭遇影响,经过多年的汉匈战争和武帝的横征暴敛,武帝即位之初的那种公私皆富的小康景象已经被民生凋敝的场面所取代了,加之当时出现赵婕妤的历史事件,作为一个西汉宫廷的史官司马迁怀着对帝国前途的担忧,对嫡长子刘据之死的惋惜和对刘弗陵的极度不信任来进行《史记》手稿的最后整理工作。所以当他读史读到《国语.郑语》中关于褒姒的神话传说时,他可能会不自禁的想到了赵婕妤和她的儿子。由于褒姒作为中国历史记载中第一个导致废嫡立庶现象发生的女人——能够更多的表现出她是一个妖孽,是一个祸水,是上天派来的灾星!于是他又给褒姒加上了“烽火戏诸侯”的段子,希望把她更加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以为汉朝万世的借鉴。
作为今人,我们当然明白这个褒姒的身世只是一个神话故事。虽然《史记》中对褒姒的身份表述遮遮掩掩,但是翻开历史“褒姒”之名却被先秦时期很多古书提及,而且她的儿子伯服被立为太子又被杀均有明确记载,因此我们可以断定,“褒姒”肯定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而非妖孽般的出身。
肯定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她的名字。所谓“褒姒”中的“褒”,自然是因为她出自褒国,那么“姒”呢?《史记》和《国语》都没有具体解释。但是我们知道,夏朝的君主姓“姒”,而且《史记.夏本纪》中所载《太史公曰》明确写道“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三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这就很清楚了,褒姒之所以叫“褒姒”,是因为她是出自“褒”氏而姓“姒”的女子。毫无疑问,她是贵族女子,因为她有姓有氏。其称呼也是按照先秦时称呼贵族女子的标准习惯,姓在氏后。而且身份高贵,当是褒国的公室女子(诸侯国君的女儿或姐妹)。 既然如此,她就不可能是卖弓箭的庶民夫妇所抱养的来历不明的女子。西周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视宗法名分的时代,贵族与平民的界限是绝不能被跨越的。像后来汉朝和亲匈奴时找个诸侯女儿或甚至是找个宫女来封个公主嫁出去的做法,在西周是绝不会出现的情况,当时人连想都不会这么想。所以,褒国为了把褒姒嫁给周幽王一定会把本是庶民的她封做贵族女子,褒姒本人必然出身高贵,不是王公女子,就是褒国公主,把她嫁给幽王,是通过联姻表示对周王室的臣服,避免进一步得罪周国。

根据《史记》分析,褒姒被妖化,“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就顺利成章了,这个闹剧的后果就是西周灭亡,而这个理想国度的衰亡自然需要让人信服的“借口”,经过妖化的褒姒自然成为最好的人选,妖孽“乱政”,而这也正好迎合统治阶级以及广大贵族阶级的心理,被默认。当人们谈到西周灭亡的原因时,他们就会义正言辞得说:“看!这一切都是这个妖孽,不祥之人引起的”。然而根据历史演变规律可知,任何朝代的更替都不会因个人的意愿而改变,其制度发展要么是促进了社会发展,要么就是阻碍了社会发展。西周王朝末期则是其宗法制度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阻碍了历史前进的脚步,因此其灭亡并不可能是褒姒是引起的。
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褒姒的身世也就更加清晰了。那么她是否真如司马迁说的那样是一个“亡国妖妃”?到这里我想众位心里都有一份答案。下期我们将为大家分析西周的灭亡到底与褒姒有没有关系?欲了解更多有关褒姒的故事,敬请关注石门栈道官方微信公众号(hzsmzd),我们将竭诚为您更新,带给您更好、更多的旅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