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我们分析到“烽火戏诸侯”有可能是杜撰的,这大概是后世史家,为了让君王时刻保持警醒,一直勤政爱民,远离莺歌燕舞而编纂的。
那么西周到底是怎么灭亡的?

一、国运大势使然。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西周的灭亡,要从周厉王开始,厉王十分残暴,国人对此强烈不满,怒骂谴责,沸沸扬扬。周厉王不仅不顺应民意民心,改变施政方略,还命令监视国人动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终于爆发了国人暴动。国人冲进王宫,厉王仓皇逃走,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厉王奔彘以后,朝政由周公、召公共同执掌政权,史称“共和执政”。可想而知,天子被民众驱逐,大臣执掌政权,这对王朝威信、天子权威是致命打击。
共和结束之后,幽王之父周宣王,他继位初期后,政治上任用贤臣辅佐朝政;军事上借助诸侯之力陆续讨伐猃狁、西戎、淮夷、徐国和楚国,使西周的国力得到短暂恢复,史称"宣王中兴"。
但好景不长,周宣王晚年对外用兵接连遭受失败,尤其在千亩之战大败于姜戎,南国之师全军覆没,加之独断专行、不进忠言、滥杀大臣,宣王中兴遂成昙花一现,也为西周在周幽王时期的灭亡埋下伏笔。综合国力的衰退,臣民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才是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
二、自然灾害
周幽王二年(前780年),发生多起严重的自然灾害,西周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发生地震,并引发泾、渭、洛三条河川发生震动。 同年,泾、渭、洛三条河川枯竭,岐山发生崩塌。自然灾害频发,处置救援不力,甚至根本就没有赈灾,导致了民心向背进一步改变。
三、用人不贤。
周幽王沉湎酒色,不理国事,在位期间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政局不稳,为政贪婪腐败,重用奸臣虢石父主持朝政,加重对百姓的剥削。
四、嫡子继承制度的破坏。
周幽王废嫡立庶,废黜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而立宠妃褒姒为王后,褒姒所生之子姬伯服为太子,并加害太子姬宜臼。有些历史常识的读者都知道,自西周开始,周公制礼作乐,始行嫡子继承制。这一重要制度几乎影响了后世全部朝代。在各等级中,继承财产和职位者,必须是嫡妻长子;如果嫡妻无子,则立庶妻中地位最尊的贵妾之子。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种继承制度有效地避免了统治阶级内部兄弟之间为争夺权位和财产的继承而引发的祸乱,从而维护了王权的威严和社会的稳定。而废除的申后,又是当时实力较强的曾国国君曾侯的女儿。这直接成为骊山之战的导火索。
五、分封制度存在的隐患。
分封制度,在一定时期可以起到拱卫中央政府的作用,但从长久来看,秦以后的郡县制度更利于中央集权,更利于政府管理,也多为后世所效仿。而但凡采用分封制度王朝,都出现过隐患和内战,比如西汉的七国之乱、晋的八王之乱、明的靖难之役等等。西周在幽王时代,中央政府权威、影响力、军力都受到极大削弱,中央军队无法抵御申侯联合缯国、西夷犬戎的联军攻击,只能落的国破身死的下场。

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褒姒这个人?褒姒真的是陕西汉中人吗?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下回细细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