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作为汉字、汉语、汉文化的发源地,扼川陕-蜀道交通之咽喉。千余年来,石门便是贯穿汉中至长安的褒斜栈道南端的一段隧道,系东汉年间所开凿,后来在隧道两壁及褒河两岸悬崖上凿有大量题咏和记事。这些摩崖石刻作品即被称为“石门十三品”,是汉代以来书和刻两者的最高艺术结晶。汉中石门石刻正处在汉字由篆到隶、由隶到楷的重要过渡时期,代表了汉字书法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我国书法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国之瑰宝”。

《石门颂》
如果把“石门十三品”这批国宝当作一座宝塔,那么处于顶端的则首推《石门颂》。
《石门颂》是在东汉建和二年(即公元148年)携刻于石门内壁西侧的一方摩崖石刻,距今已有1800余年。整块摩崖通高261厘米,宽205厘米,另有题额高54厘米。全称为《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后世简称《石门颂》。其内容是记述东汉年间汉中太守王升表彰赞赏东汉顺帝时的司隶校尉杨孟文疏请复通褒斜道事,兼述东汉永平时开凿石门隧道之事,是汉代摩崖、碑刻中的精品。

‍ 石 门
《石门颂》是摩崖石刻。何为摩崖?就是把文字直接携刻在山崖石壁上,与山体相连,携刻与事发之地,石性坚硬,垂而久远有无法更改,便成为真史信史。
《石门颂》的内容不限于杨孟文倡导修复褒斜栈道的一时一事,而是由此及彼,生发开去,简述秦末汉初的历史。比如文中说:“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这就把汉高祖刘邦以汉中为根据地,北定三秦,建立汉室天下的史事及来去路线交代得清清楚楚。同时还谈到汉中与关中之间的多条古道通塞兴衰及其背景,因皆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可起到“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继史之无”的作用。
《石门颂》开篇:“惟 灵定位,川泽服躬,泽有所注,川有所通,余谷之川,其泽南隆,八方所达,益域为充... ...”书法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不刻意求工而流露出恣肆奔放、天真自然的情趣,飘逸新奇,笔画苍劲有力,字形结构疏落萧散,增加了流动气韵,堪称一篇汉代典型的赋颂体上乘佳作,历来为后世书家所珍爱。
《石门颂》的魅力还表现在书法艺术上,其为东汉中后期十分成熟的汉隶书作品之一。其整篇风格统一,字体结构严谨,有富于变化,富于生命,充满灵动之感。陈振濂先生如此评价:“《石门颂》好象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与同时代的汉碑相比,在风格上简直毫无共同之处。”康有为、孙中山和一代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等极其推崇石门书法,于右任先生还写下了“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的诗句流传后世。《石门颂》其书以纵放飘逸称奇,是汉隶中之圣品,被尊为“汉人极作”,在书坛享有盛名。

"道由子午,兴于汉中"语出《石门颂》
《 石门颂》集众多的石门石刻与古栈道遗迹、萧何堰古址融为一体,相互辉映,形成了一座举世公认的艺术宝库。因在幽谷,历2000年之久而基本无损。
可惜的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修水利,在石门峡谷外不足百米处修建大坝,虽经有识之士多方呼吁,终因动乱年月,坝址终未移动,石门隧洞、古道遗迹与绝大部分皆淹没于茫茫水库当中。不幸中的万幸是把汉魏《石门十三品》抢救了出来。
20世纪80年代初,经国家拨专款,在汉中市汉台博物馆修建汉魏《石门十三品》专门展厅。《石门十三品》再次面世,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中《石门颂》为《石门十三品》之最,论及师承,论及启后,言及内容、书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成为一个叙述不尽的话题,而且还将继续叙说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