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正在热播的电视纪录片《汉江》从地理、人文、生态、经济等多个层面全景式展示了汉江——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的动人风采,电视片内容丰富多彩,画面引人入胜,还有众多文化名家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让观众通过电视荧屏就能了解汉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可以说,《汉江》是不可多得的汉江题材的鸿篇巨制,也是优秀的爱国主义教材,其中众多的汉中元素更是引起了我市广大观众的共鸣。应广大观众的要求,特将片中汉中元素归纳集中刊出,以飨读者。
电视系列片《汉江》第一集源远流长
■引子
【解说】地球,45亿年周而复始,这是它第一次在同一时间承载如此多的人口——70亿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类共同在这个星球上繁衍生息。
在人类的家园中,生活着2000多个不同的民族,其中共有7个民族的人口超过了1亿。日本人以1.2亿的总数排名第七,巴西人有1.3亿,欧洲最大的民族——俄罗斯人约有1.45亿,来自南亚次大陆古老的孟加拉人,人口大约是1.65亿,由各种移民后裔所组成的美利坚人有1.85亿,印度斯坦人排名第二,人数为2.1亿。
而根据最新一次的人口普查公报,汉族的人口总数已达到12.26亿,超过了以上六个民族的总合,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那么,这个全世界最大的族群,这个以“汉”作为名称的人类群体,他们共享的这个“汉”字究竟源自何处呢?
单元一大河伊始【解说】这座气势恢宏的建筑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的汉口江边,与上海城隍庙和南京夫子庙并称为“长江三大庙”,它就是著名的汉口龙王庙。1931年,肆虐的洪水曾把汉口浸泡了两个多月,也由此留下了“大水淹了龙王庙”这样一句街知巷闻的俗语。
龙王庙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也就是公元1368年到1398年间,正是在这个时期,汉江汇入长江的入江口由之前的纷繁众多逐渐集中到了如今龙王庙旁的这个位置,因为岸陡水急,古人在这里修建了龙王庙以祈福消灾,汉口之名也由此得来。
【采访】梁中效陕西理工学院历史学院院长
《诗经》里面讲“江汉汤汤,江汉浮浮”,江和汉并提的时候呢,就是指汉水和长江一样都是盛大、浩荡、美妙的河流。
黄丽峰南阳师范学院教授“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就是整个它给你一个全景式的江汉的那样一种开阔、壮观。
【解说】汉江又称汉水,在古代也被称为沔水,它发源于陕西汉中,到湖北丹江口以上为上游,河谷狭窄,长约925公里;由丹江口到湖北钟祥为中游,河谷较宽,沙滩多,长约270公里;由钟祥到汉口为下游,流经江汉平原,河道蜿蜒曲折,长约382公里,最终在汉口龙王庙汇入长江。全长1577公里,是当今中国中部区域水质最好的大河。
有别于我们熟悉的长江和黄河,这条静卧在中国中部大地上的汉江更多的时候是以一种沉静、温婉的形象出现在世人的面前,如慈母般静静哺育着沿岸的子民,历经沧桑,波澜不惊。
【解说】对比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禹贡》中“九州导山导水示意图”和北宋沈括所作的《禹迹图》,不难发现,黄河与长江的河道都与如今所见并不相同,中途几经改道。唯有汉江,在这两幅古地图上与今天的地图绘制的形状几乎完全一致。
也就是说,在这些孕育了中华文明的大江大河中,汉江是最早成形的一条大河。单元二源头之谜【解说】这里正在进行的是一项名为“上刀山”的传统民俗表演,这些正在徒手攀上利刃的汉子来自一个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羌族。在距今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羌”是唯一的一个关于民族或氏族部落称号的文字。
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原名“宁羌”,自古就是羌族的聚居地,如今,这里生活着古代百余羌族支系中保留着最传统文化的一支。
羌族和水似乎有着不解之缘,这不仅因为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是羌族人,更因为羌族所居住的区域大多是江河的源头或上游地区,据《尚书·禹贡》中“番冢导漾,东流为汉”这八个字的记载,汉江的源头就在宁强的番冢山。
【采访】梁中效陕西理工学院历史学院院长
《楚辞》里有这样一句:“指番冢之西隈兮,与熏黄以为期。”“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番冢是汉水的发源地番
冢山。
【解说】番冢山位于宁强县城西北四十公里处,循着清澈的溪水逆流而上,在绝壁千仞的悬崖半腰有一个石牛洞,传说中随大禹治水的牛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从此奔涌而出的滔滔洪水,并化身为这块状如卧牛的钟乳石,守护着一方安宁。
石牛之下,一线清泉淙淙流淌,如此细微、如此恬静,这里,就是汉江的源头。在石牛的背上,八个人为刻出的文字依稀可辨,传说中这是大禹表彰石牛勒石记功留下的。千百年来,这八个状如蝌蚪的文字却一直没有人能够读懂,这,或许又是一道文明的密码。
汉江虽然是我们最早认识的一条生命之水,可是,关于它的源头却一直存在着争议。就在距离宁强县城13公里的川陕交界的山谷中,有另一条清澈的溪流蜿蜒流淌,它的名字叫玉带河。顺玉带河而上是一道美丽的瀑布,瀑布边的崖壁上赫然镌刻着“汉江源”三个大字。那么,究竟哪里才是汉江的源头呢?
【采访】孙启祥汉中市档案局局长
现在的玉带河流域更远、水量更大。所以在80年代以后,就认定今天玉带河的上游朱家河是汉水的源头。
康慕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现代呢我们有了比较理想的手段,我们可以去测这个河流它的长度,我们可以根据它周围的这个地形,甚至我们有计算机,叫做 DEM 模型,数字高程模型,就找着哪个地方呢,它拉出来的水流更多,更长,那么我们古人呢,他是不清楚的,古人一般的,我们向一个方向走,走到这个地方以后发现这里有河了,然后呢,再走就是小溪啦,那小溪走到头了,它下游就是这个河,那它上游就定为这个源头。
【解说】事实上,还有很多人认为汉江应该是一条多源的江河,无论是玉带河还是出自番冢山的漾水,当它们从深山中汇集了涓涓细流,并流过了被称为“汉江第一城”的宁强之后,便开始了以汉江的身份所展开的千里流淌。从这里起步,汉江由西北流向东南,穿过秦岭南麓的高山峡谷,流经南襄盆地的起伏回环,滋润着江汉平原的千里沃野,孕育着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
【采访】张海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史学会会长
它起到了把黄河流域的文明,和长江流域的文明连贯起来的这个作用。
梁中效陕西理工学院历史学院院长
因此孟子就在他的《滕文公下》里面讲“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那么之所以这样讲呢,也就是说江淮河汉流域,使华夏族融接成一个文化民族的摇篮,或者说熔铸成一个文化民族的一个载体。
常修泽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如果把它看成一个人体的话,横的是肋骨,纵的是脊梁。那么汉江就构成了中国的这个民族精神的一个水脊梁。单元三生命奇迹
【解说】每当日暮,这些白色的身影就会三五成群越过水面、掠过树梢,从四面八方投向它们栖身的树林。它们在空中每一次优雅地展开双翅,隐藏在白色羽翼下的一抹橙红就会跃然而出,在天际余光的辉映下显出一份独特的典雅。
这种美丽的生灵叫做朱鸟,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物种,曾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因为它的优雅和美丽,又被称为“吉祥之鸟”和“东方宝石”。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由于人类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对生态的破坏加重,导致对生态环境极其敏感的朱鸟日渐稀少,专家们甚至一度认为,这种美丽而珍稀的鸟类已经灭绝。一直到1981年,人们才又一次在汉江边的陕西洋县发现了朱鸟的身影。
【采访】庆保平陕西汉中朱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
在1981年4月的时候,在洋县找到,也就是两个家庭,四只成鸟三只幼鸟。当时这个消息一宣布的话,引起了非常大的一个轰动。
【解说】朱鸟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很高,它们喜欢水量充足而又安静的地区,在它们觅食的农田中不能施用化肥和农药。洋县及其周边地区正好满足了这些条件,从而成为朱鸟的生存净土。
【采访】庆保平陕西汉中朱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
它在汉中,在洋县能够生存下来,主要是汉江从这过,它有4条支流,丰富了水生生物资源,使它有足够的食物。
徐世球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馆长
汉江流域,特别是汉江的中上游,环境条件都还是挺好的,所以很多动植物它会选择在这儿生存繁衍。
【解说】洋县所处的汉中盆地北部是秦岭,它就像一道天然的屏障,西太平洋吹来的暖流,顺山势上升,水汽随着空气温度的下降逐渐冷凝,形成充沛的降雨。再加上这里的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非常适合动植物的生长,天地间最慷慨的馈赠造就了这一地区生态类型上的多样性。
【采访】霍科科陕西理工学院教授
秦岭大约有植物3000多种,动物当中的两栖类动物,也就是我们通常叫的青蛙,大约有60多种;爬行动物,也就是我们通常叫的蛇,有20多种;鸟类有470多种,哺乳动物有130多种。
康慕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为什么秦岭南坡的这个生物多样性会丰富,这就是秦岭的一个功劳了,它阻挡了北方的那个寒冷的气团南下,那么使这地方保持了温和湿。
【解说】正是得益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在汉江的上游地区还生活着金丝猴、野生大熊猫和羚牛等珍稀动物。因而,这里被人们视为“地球最后的净土”,一片创造生命奇迹的神奇土地。
【采访】冯小波北京联合大学教授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院博士
人类,包括现在生活的人类,包括以前的古人,包括新时期或旧时期的古人类,对汉江流域的自然环境的开发,没有别的流域过分,所以它保存了很原始的生活方式。
【解说】其实,汉江流域所创造的生命奇迹并不仅止于朱鸟的发现,如果我们把目光回溯到几十万年前、几千万年前、甚至是几亿年前,这片土地所创造的生命奇迹,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解说】这是汉江源头宁强深山中的一个采石场,和我们平时所见的大规模机械化作业不同,这里的工作进行得细致认真,甚至有些小心翼翼,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里的石头确实与众不同。
这些沉睡的精灵是海底生物历经数亿年地壳运动、地热煎熬、高温高压而形成的化石。除了宁强,在整个汉江上游地区都发现过大量的远古海洋生物化石。也就是说,远在几亿年前,汉江上游地区就已经成为生命的乐园。
【采访】徐世球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馆长
这里边包括了珊瑚化石,三叶虫化石、海百合化石,还有一种笔石的化石,非常的丰富,反映了据现在四亿三千万年前后,汉江的源头,一个广阔的海洋环境。
【解说】大约一亿九千万年前,秦岭地区开始快速上升,海水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些海底的精灵们,被定格在汉中盆地的山体岩石中,最终成为记录生命奇迹的亿年灵物。而它们曾经的家园将成为另一批生命的乐土。
【解说】公元前2700年,活跃在黄河流域的黄帝部落战胜了生活在汉江流域的炎帝部落,两个部落组成的联盟共同灭掉了蚩尤部落,由此,中原大地上形成了一个新的部落,这就是华夏民族的主体,中华大地上也从此开始出现了国家雏形。
数千年前那场席卷了神州大地的部落征伐早已退隐在历史的天幕之中,留给后人的只有代代相传的故事和一个共同的名字——炎黄子孙。单元六以汉之名【解说】公元前206年,年届五十的刘邦满怀忧愤来到了这座行宫。虽然他第一个进入了秦都咸阳,但项羽并没有按照事先的约定立他为“关中王”,而是改封为“汉王”,领地也从肥沃的关中平原变成了四面环山、交通不便的汉中盆地。
【采访】张帆北京大学教授他(项羽)觉得刘邦,对刘邦还是有一些疑忌之心,不想让他在这个秦地称王,就把他放到汉中。
【解说】受封之后,刘邦本不想到汉中,但谋士萧何的一番话让他改变了主意。
【采访】梁中效陕西理工学院历史学院院长
萧何说:“汉中,语曰天汉,其称甚美,愿王王汉中,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也就是说这个地方上应天汉,下得人利。
张良皋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其实他是只搞了三个多月他就打出来了,你想那个地方用三个多月就打出来,就是这个地方的粮食吃不完,在这个地方,军队什么的一下子就喘过气来了,三个月就出来反攻,这是叫项羽措手不及的。
【解说】就在汉江之滨,刘邦厉兵秣马筑坛拜将,以此为基地开始了和项羽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在垓下逼得项羽自刎乌江。
公元前202年,刘邦登基,他没有忘记萧何曾经的劝说,没有忘记助自己问鼎天下的这片龙兴之地,刘邦把国号定为“汉”。
【采访】毛佩琦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刘邦曾经被封为汉王,所以“汉”的这个字的源头大家看看汉字带一个水,实际上它指的就是这条(汉)水。这条水实际上是流向天下的水,也是凝聚天下的水,也是后来形成汪洋大水的那个大汉之水。
刘玉堂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这是他的发迹之地。所以他建立的朝代,他就是延续他的发迹之地,那么也值得纪念,叫汉朝。
聂振又
南阳师范学院教授它的重量有多大,从这个大汉王朝的命名就可以看出来。
【解说】在刘邦建立的西汉统治中国214年之后,王莽篡位,但仅仅过了15年,同样是来自汉江流域的另一位皇帝便结束了王莽带来的混乱,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权,这个皇帝就是汉光武帝刘秀,而他所建立的政权依然沿用了“汉”为国号,史称东汉。
【采访】聂振又
南阳师范学院教授
这个汉朝的“汉”的名字,太有意义了。它就是成为我们大汉王朝四个多世纪,大汉王朝,奠定了我们的国家基础、民族基础,政治经济文化基础。
毛佩琦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它北跨大漠,南到珠江流域,东可以到海,西可以到西域。这样一个大帝国统治几百年,在周围地区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解说】从汉江流域崛起的两汉政权,成为历史上唯一可以与后来的大唐王朝并驾齐驱的帝国。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化由先秦华夏多元文化向汉民族统一文化过渡并定形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一时期华夏文化这一概念逐渐被汉文化所替代,而汉人、汉字、汉语、汉族等称谓,也随着汉朝的强盛而名播四方并沿用至今。
【采访】徐少华武汉大学教授有了汉水才有汉中,有汉中才有汉王,有汉王才有汉朝。
刘玉堂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因为有了汉朝,那么汉民族,那么汉朝的这帮人就叫汉民族,有了汉民族,汉民族说的话就叫汉语,那么他们书写起来的文字,称汉字。
毛佩琦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所以汉朝是第一次中华民族实现的一个大一统的,又延续长时间的这样一个大帝国;又是一个更多的向周围地区文化辐射发生影响的大帝国。所以很多人就把这个地方所形成的文化称为汉文化。
商传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会长
有哪个地名,哪个水域的名字,或者什么名字,能够就是一个民族的这个名字的这个形成的这样的一个基础,不是很多的。结尾【解说】早在两千多年前,《诗经·小雅·大东》中就有这样的描述“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支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彼牵牛,不以服箱”。
这首诗描写的是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同时也表达了古人对于天上银河的浪漫想象。在我们的先辈眼中,银河是与大地相连的,连接它的是一条地上河流,这条河流就在中国,这条河流就是汉江。电视系列片《汉江》第二集文明纽带
【解说】分析现有的移民资料,几千年来,迁往汉江流域的移民一直连绵不断。在中国古代几次大规模的移民迁徙运动中,汉江流域不仅是移民迁徙的通道,同时也接纳了大量移民的驻留。像汉中、襄阳、南阳、汉口,这些汉江流域的重要城市无一不是四方杂处、文化杂交的移民城市。
【采访】梁中效陕西理工学院历史学院院长
今天汉水流域70%以上的土著人口是明清时期由湖北麻城、孝感,甚至有些从广东、广西、贵州迁来的。
张海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史学会会长
在鄂西那个地方,这个江西人的后裔,大概还有30%到50%是从江西迁过去的,就是通过汉江这个渠道。
【解说】移民运动、民族融合以及移民个人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伟大贡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文明形成与发展的真实历程。没有融合,就没有中华民族;没有融合,也就没有灿烂的中华文明。单元三五教共生
【解说】汉江,千百年来就这样静静地流淌,舒缓中时见激越,轻灵中饱含凝重。汉江子民内心深处最虔诚的信仰,历经数千年的碰撞与交融,呈现出这条温润大江所特有的包容、丰富与多元。
这里是陕西城固县南沙河五郎关,山门上题写着“回龙禅寺”,表明这里是一座佛教寺院,可是,当地人却习惯把这里叫做“地母庙”,地母是道教中掌管大地的神,为什么一座佛教的庙宇却有着道教的名字呢?
沿着山门下的石梯拾级而上,在一个小广场的两边分别立有两座建筑,一边是佛寺,而另一边确确实实是一座道观,二者相隔不到30米。从东汉献帝二年,也就是公元191年到现在,在漫长的时光岁月中,寺院的晨钟暮鼓和道观里地母神的香火一直相依相伴了1800多年。
其实,像地母庙这样佛道共香火的地方在汉江流域并不少见。
地处大洪山南麓摩天岭余脉的观音岩,被誉为“湖北佛教第一山”。方寸之地,十几座禅寺、道观林立,香火鼎盛。
而每年到了传说中的观音诞辰日,两个不同的宗教还会一起做法事进行纪念。
【采访】李甫清京山县县志办公室主任
观音岩里面它有佛教,它也有道教,并且它融合在一起。
周忠科京山县观音岩道观道长观音大士这都要融合在一起,佛家称为观音菩萨,我们道家称为大士,或是自在天尊。
释超悟京山县观音禅寺住持像我们每年二月十九观世音菩萨生日是个大的会期,这个时期的时候我们就做一些交流活动,提升自己的境界,希望地方平安、人民健康。
在中国的江河流域中,论宗教底蕴和宗教氛围汉江都堪称翘楚。这不仅得益于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的繁衍发展、大成气候,更重要的是汉江流域长久以来一直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不同的宗教、不同的信仰。
【采访】梁中效陕西理工学院历史学院院长
有一个统计数字,明末清初啊,汉中的天主教徒有四万人。上海是四万两千人。那么,西安呢,才三万多人。也就是说,小小的秦巴山地内陆的一个汉中盆地里面,天主教徒的数量在全国居第二位。
常修泽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凡是包容性比较大的地方,凡是包容性比较强的地方,这个地方的精神风貌,经济发展都是相当强健的,这可以看成是一个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规律。
【解说】直到今天,在汉江流域的高山平地、河流两岸,依然有着大大小小的寺庙宫观、庵堂殿宇。
此消彼长的晨钟暮鼓,不但坚毅沉稳地传递着千年历史的厚重恢宏,也日复一日地激荡着多元信仰万古不变的和谐共生。
【解说】当汉剧在汉江流域发育成熟之后,它开始随着名伶们登上全国各地的戏台。此时的北京正是四大徽班风生水起的年代,汉剧的加入丰富了徽班原有的演出,在京城极受追捧,戏曲史上把这一过程称为“徽汉合流”。一直到咸丰年间,一个以汉调二黄为基础的新剧种——“京剧”终告诞生。
【解说】经过专家们的考证,我国秦汉时期就有了海运航线,这条航线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这就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汉江虽然身处内陆,但它却起着连通内陆与沿海的重要作用,是海上丝绸之路不可或缺的一环。
【解说】走向海洋,是中华民族全球化进程中最壮阔也最艰难的一步。中国的开放不仅始于沿海,早从秦汉开始,中国人便从汉江出发,扬起风帆,一睹世界风采。地处中国内陆腹地的古老汉江,不仅诞生文明、传递文明,它更像一条神奇的纽带,将人类文明紧密联系与融汇在一起。
电视系列片《汉江》第三集兴国之本【解说】除了屈家岭之外,在陕西龙岗寺和湖北石家河等遗址中,也出土了大量稻壳等堆积物。这些文化遗址都绵延分布于汉江流域,这里江面宽阔,水道稳定,就在河床两岸广阔平坦的空间上,华夏大地最初的农业破土而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为五千年后的“湖广熟、天下足”积淀着最初的力量。
【解说】不仅仅是神农架,沿着整个汉江流域,特别是汉江河谷的中上游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所造就的温润气候特别适宜各种植物和药材的生长,所以这里自古就是名医们活动的区域。
【解说】除了屈家岭之外,在陕西龙岗寺和湖北石家河等遗址中,也出土了大量稻壳等堆积物。这些文化遗址都绵延分布于汉江流域,这里江面宽阔,水道稳定,就在河床两岸广阔平坦的空间上,华夏大地最初的农业破土而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为五千年后的“湖广熟、天下足”积淀着最初的力量。
【解说】不仅仅是神农架,沿着整个汉江流域,特别是汉江河谷的中上游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所造就的温润气候特别适宜各种植物和药材的生长,所以这里自古就是名医们活动的区域。【采访】梁中效陕西理工学院历史学院院长
春秋战国时期,神医扁鹊就在汉水上游、汉水中游有活动。那么到唐代的时候呢,虽然孙思邈是关中耀县人,但是在汉水流域,有许多孙思邈活动的遗迹。在汉中就有药王山,孙思邈之前,在河南南阳还有张仲景,一直到明代还有李时珍。
解说】三千里汉江奔流不息,它发自汉中归于武汉,在现代交通工具出现前的漫长岁月里,正是这条黄金水道以一水之力联通着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紧紧勾连着中国的北方和南方。
【解说】这是一个在历史上备受争议的女人,她曾被作为贡品献与周王,为博她一笑,周幽王想尽各种方式,甚至不惜点燃烽火戏耍诸侯,最终导致王朝的覆灭。她就是西周时期的褒国美女褒姒。
褒国位于汉中市北的平原上,公元前779年,为同蜀国争夺褒国的财富,周幽王征讨褒国,褒国投降并献上褒姒。
褒国究竟有多富庶至今已无从考证,但1700多年后在褒国故土上出现的这个叫做河东店的小镇及其所在的兴元府已是北宋时期享誉国内的四大商业中心之一,每年的商税收入雄踞全国第二。
辉煌的经济数据背后,一个广为人知的秘密就在于:这个小小的市镇恰好位于汉江支流褒河与蜀道之一褒斜道的交汇点上。在汉江上游的汉中地区,蜀道与汉江多有交汇,而这种交汇形成的十字金叉所隐含着的是不可思议的财富密码。
【采访】梁中效陕西理工学院历史学院院长
汉水和蜀道达到了一阴一阳的一个完美的结合。那么这一种完美的结合,在中华大地的核心地带,形成了一个大写的十字网络结构,那么这个大写的十字网络结构呢,把中国的东西南北通过汉水和蜀道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解说】在汉中古蜀道主要有:从陕西宝鸡出大散关,直达汉中勉县的陈仓道;北起宝鸡的斜谷、南到汉中褒谷口的褒斜道;从陕西周至县的骆谷通往汉中洋县傥谷的傥骆道;从陕安长安县子午谷到汉中西乡县的子午道,以上四条栈道均位于汉中以北,历史上称为“北栈”。巴山中有三条:洋巴道、米仓道、金牛道。
正是这些穿越崇山峻岭的古蜀道与汉江的有力勾连,在中国中西部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十字金叉,这些纵横在大地上的道路组合,成为历代王朝兴盛的有力保证。
【采访】梁中效陕西理工学院历史学院院长
秦汉时期呀,蜀道和汉江的完美结合,奠定了中国的秦汉雄风;那么,到隋唐时期,蜀道和汉江的完美结合,奠定了大唐文明的核心文明圈,或者叫核心文化圈。这个时期的中国人,出将入相,建功立业,生机勃勃,开拓进取,所向披靡;蜀道和汉江平衡的时候,中华文明的特点是最具阳刚之气。电视系列片《汉江》第四集魂济中华单元二道教渊薮
【解说】在陕西汉中留坝县,群山环抱中的这处建筑古朴而静谧,这里是祭祀汉朝著名谋士张良的祠堂,当地百姓称为张良庙,它的建造者是张良的十世孙张鲁。张鲁在中国历史上的名气并不亚于他的先祖,他是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师,在汉中建立了一个长达30年的政教合一政权。
【采访】郭清华陕西省三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张鲁的五斗米教,他到处设的有驿站,按今天的行话说,就叫官方招待所。十里一亭,十亭一驿站,到处都设。
杨立志湖北省武当文化研究会会长教授
这些旅馆里边放的有米有肉有菜,定期有人去放,那你从这个地方走你就能吃多少就做多少,你不能拿走。
张昌文陕西理工学院汉水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张鲁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创立了汉中一方太平盛世,达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人人安居乐业,这样一种局面。
【解说】五斗米道的创始人是张鲁的祖父张陵,他以盛行于民众间的道家思想为基础,奉《道德经》为经典,以黄帝为始祖,老子为道祖,自己则作为教祖,创建了五斗米道,五斗米道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前身。
【采访】梁中效陕西理工学院历史学院院长
张鲁张氏家族对《道德经》还做了注解,写了一本书叫《老子想尔注》,这本书作为道教的经典让大家来阅读。使粗俗的民间宗教披上了光华亮丽的,具有思辨色彩的,能让上层接受的这样一个华丽的文化外衣。
王玉德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由于这个道家,加上一些宗教的东西,就糅合成了一种道教,那么道教呢,也在这个汉水流域就流行起来了。
夏日新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汉江流域这样形成发展起来的道教在中国道教史上是最辉煌的一页,对中国道教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解说】道教自创立之后一直都在中国深具影响,唐高祖李渊认老子李耳为祖先;宋真宗、宋徽宗也极其崇信道教,加封老子为“混元上德皇帝”;成吉思汗尊道长丘处机为“神仙”;而到了明朝时,道教终在其发源地汉江之滨迎来了自己的辉煌顶峰。电视系列片《汉江》第五集灿若星河第二单元创世英雄
【解说】公元前296年,楚怀王客死于秦,楚国的阴阳学家楚南公断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95年之后,预言应验,这个总领群雄,收拾河山,取秦而代之的人,正是来自楚地的刘邦。
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在汉中拜年仅24岁的韩信为将,挥军东出、逐鹿中原。楚汉相争4年之后,刘邦登上了帝王的宝座。他总结自己取胜的原因为,“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但我能知人善用,这是我取胜的真正原因。”
【采访】王玉德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刘邦身边有很多人,就成为一个群体,一个幕僚,真正的他能够坐上这个皇帝的位置上,就是因为我觉得他善于识人,善于用人。
【解说】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出身的皇帝,他建立的汉朝前后延续了4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统一王朝。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约瑟·汤恩比把刘邦与凯撒大帝并列为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
【解说】陕西勉县城南5公里处的定军山曾是蜀汉政权走向巅峰的见证,遵照诸葛亮的遗命,他的墓地就在定军山的脚下。公元234年,第六次北伐中原的诸葛亮用生命实践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承诺,北伐途中病逝五丈原,杜甫诗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把一份深深的遗憾和一个完满的人格永远地留在了汉江之畔。
【采访】梁中效陕西理工学院历史学院院长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他的儒家,建功立业;他的道家呢,“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那么,一阴一阳,一刚一柔,这一种的人格变成上中下三个层面,中国人都能够接受的一个人格榜样。
李汉荣汉中市作家协会主席如果没有诸葛亮,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版图就不完整,真不完整,那就是奸臣太多了,奸佞之人太多了。又聪明但是又忠诚的人就是诸葛亮。
梁中效陕西理工学院历史学院院长
他的形象照耀着中国人与人之间的这样一种真情和温情,同时也把中华文化讲求诚信的这样一种道德制高点,他完全地绝对地占领了。单元四文化圣人【解说】陕西省城固县,地处汉中盆地中部,四面环山。但是就在这样一个看似封闭的地方,却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走出国门的外交家。公元前140年,汉武帝派张骞为使臣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第一位抬脚走世界的中国人路途并不平坦,张骞两次被匈奴俘虏,其间受尽屈辱和折磨,但张骞“持汉节不失”,最终辗转到达大月氏,此后又历尽艰险终于归汉。
【采访】梁中效陕西理工学院历史学院院长
在中国人的价值世界里面我们有三个美:儒家的中和之美、道家的自然之美,佛家的空灵之美。在这三个美当中,中和之美是中国人的一个核心。那么中和美的时候,就不要冒险,不要做极端的事情,不要做出头露面的这样一些很具开拓性的这样一种事业。恰好在这样一个惯性的文化里面,张骞一枝独秀。
【解说】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这一次,他和副使分别到达了乌孙、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西域各国也纷纷遣使回访。不但扩大了汉王朝的政治影响,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对外交流,更为整个华夏版图的扩充奠定了基础。
【采访】叶甲文汉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张骞文化研究会会长
没有张骞开丝路,我们现在就没有这么多的物种,没有这么多的西边有的一些东西。比方说我们现在经常吃的胡萝卜啊、大蒜呀,还有石榴啊这些东西都是张骞从西边带过来的。
苟保平城固县博物馆馆长在这个张骞出使西域以前啊,我们当时修了个长城,那么当时人们就说我们这个范围啊就是长城以内。张骞出使西域以后呢,由于张骞他伟大人格,使他得到异族人的喜爱,然后异族人愿意到中原来朝贡,这样的话使我们中国的版图一下扩大到西域,最后融合到华夏文明之中。
【解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及欧洲等国交往的大门,为整个世界的文明与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他所开辟的通往西域的道路则成为了后世影响深远的丝绸之路。2013年新春伊始,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一起,正式启动丝绸之路东段申报世界遗产的工程。
【解说】这里正在演示的是最古老的造纸过程,它最早于西汉时在民间出现,到东汉元兴元年即公元105年,才由一位当时的宦官进行整理和改进,完善为一套标准的造纸方法,这个改进了造纸术的人就是蔡伦。
【采访】毛佩琦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蔡侯纸的原料很普通,烂渔网啊、破树皮啊那些个带有纤维的那些植物,都可以做成纸浆。它的制作就简单了,可以大量生产。
周忠庆洋县文物博物馆研究员在蔡伦发明植物纤维纸之前,从世界范围来将,在印度古代写字写在贝叶上面,树叶上面;在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是泥板书,把字刻到泥板上风干;阿拉伯人他是在羊皮上面写字。
冯天瑜武汉大学资深教授中国在书籍的制作和传播方面,走在了世界古代文明的前面。
【解说】由于做出了重大贡献并深得皇家恩宠,蔡伦被封为“龙亭侯”,封地就在今天汉江之滨的陕西洋县。
【采访】毛佩琦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所以纸张出现以后实际上中国就出现了一个知识爆炸。这种知识爆炸对于中华文明的促进,对于人类文明东亚文化向世界各地的放射,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李汉荣作家(从)屈原和自然的关系,和草木的关系,和万物的关系来解读屈原,而不仅仅是从政治,从他和楚国的国君那种忠与不忠的关系来解读屈原,我们才会还原一个真正伟大的屈原,一个博大的屈原,而不是一个狭隘的政治的屈原。
李汉荣作家我觉得他是第一个试图代万物说话的人,他不仅是楚国的一个忠臣,他更是大地的一个伟大的人子,也是宇宙伟大的神子。
电视系列片《汉江》第六集天下之中冯庆来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不同的生物,它喜欢的微量元素不一样。有的植物它就专门喜欢铜,所以它就在这里生长,其他的植物到这里就活不了,它就会死掉。
【解说】摇曳的铜草花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竟能肩负起一个国家由弱到强的历史重任呢?
【解说】尽管就保存在这样不起眼的铁皮柜中,但这里的每一件青铜器都可以称为国之重宝,这些铸造于殷商时期的青铜器在陕西省城固县的地下已经沉睡了三千多年。
【采访】苟保平城固县博物馆馆长
从1956年开始出青铜器到现在,已经出了有600多件,就是说现在收到我们库里的有600多件,这还不算在民间遗失了的。
【解说】在整个汉江流域都出土过大量的青铜器,除了少部分生活用具外,绝大多数青铜器都是用于祭祀的礼器和用于战争的武器。
【解说】在襄阳城外的这所草庐中,年轻的诸葛亮为刘备谋划了三分天下继而统一中原的谋略,而这个谋略的重中之重就是汉江流域。
梁中效陕西理工学院历史学院院长教授
拿下汉中可以北进中原,夺取关中,南面可以保卫四川盆地;拿下襄阳,北面可以进攻中原,南面可以固守江汉平原,向东可以威胁长江包括淮河的东部。所以在这个时期,襄阳和汉中的战略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解说】诸葛亮的看法与当时所有优秀的政治家如出一辙,正是因为如此,魏蜀吴三国围绕着汉江流域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鏖战。烧赤壁、借荆州;走麦城、败夷陵;出祁山、定中原。烽烟滚滚中,汉江流域这个大舞台,上演着灭国绞杀与征战统一的历史大戏。
郭清华陕西省三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不是关羽失荆州,如果刘备不盲目地去给关羽报仇,最后把倾国倾城之兵带了去,在夷陵之战以后惨败,国力丧失的话,那么隆中对策上提出那些早就实现了,而且统一中国的这个可能性不是没有。
【解说】历史没有“如果”,失去了中部优势的蜀汉政权最终于公元263年灭亡。及至公元280年西晋灭吴,这片土地上的鏖战才告一段落。
但是,每当新的改朝换代来临之际,汉江流域总是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到金戈铁马之中。
【采访】梁中效陕西理工学院历史学院院长教授
所以历史上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候,在中国的中部有三个战略要地。一个就是西部的汉中,汉中盆地,第二个是中部的南阳和襄阳盆地。这个南襄盆地历史上叫“南襄隘道”。从河洛,也就是从洛阳南下襄阳、南阳,再南下是江陵,这一线一旦打通之后就可以主宰中原地区的命脉。尾声:遥望这颗人类迄今所知唯一的蓝色星球,地球,在宇宙中闪耀着水的光芒。
从宇宙尘埃相互吸引成团,几十亿年时光流转,上苍以巨大的时空伟力塑造出汉江3千里江山,呈献给中国一块宝地,恩赐予汉人一块福地。
这孕育了地球最初生命的河流,千万年来哺育着生命、滋养着万物、承载着历史。
汉江,在春种秋熟的稻香麦浪中万载流淌,谱写出农耕文明的百科全书;
汉江,在俯仰天地的风云岁月中,赋予两岸子民一脉相承的生命基因。
从筚路蓝缕的创始雄迈,到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从开拓未知的魄力与勇气,到仰望星空的睿智与通达。在汉江浸润的大地上,总有一股百折不回的力量,印证着中国人生生不息的生命理想。
刘玉堂湖北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那么汉水的特质,我个人感觉,八个字“敢为人先,兼济天下“。
李孝聪北京大学教授汉江所发挥的作用,真的不亚于那两个母亲河,长江和黄河。
高洪雷作家我们在说黄河是母亲河的同时,也不能否认汉江,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李汉荣作家汉江这位母亲,应该是个慈母。聂振
又
南阳师范学院教授汉水呀,在中华民族的心里边,是一个伟大的、宽厚的这样一个母亲。
在21世纪的今天,当我们回望这条温润、美丽、恬静的母亲河,依然默默珍藏着这个星球文明历久弥新的诸多密码:关于生命、关于自然、关于未来。(喻东平转载自汉中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