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曹操的诗作并不难,而欣赏到他的笔墨留下的真迹就不那么容易了,但是,在陕西秦岭褒斜深谷的峭壁上也许有着人们千载难逢的机遇。
古代川陕之间有几条栈道,以褒斜道最著名。它北起陕西眉县的斜谷,南止于汉中的褒谷,越秦岭,通巴蜀,开凿于悬崖峭壁的边缘,其间还有许多木构栈桥相勾连。过往者登绝壁,攀悬崖,无不惊心动魄。历代骚人墨客感慨系之,于褒谷口石门峭壁之上。题记刻石。用以抒怀。今人精选绝佳者,名之为石门石刻三十二品,其中有“衮雪”二字,传为曹公手书。
“衮雪”,刻于褒河中的一块巨石之上,字体端正,笔触浑厚,凝重中透出洒脱飘逸,实为魏隶中的神品。衮,通滚。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衮,水涌貌。衮雪,意为“雪”涌。不临褒水,难以领悟这二字的意境。春日褒水,水自茂林幽谷出,静处明洁如碧玉;流至石隙间,顿时碎为晶莹雪涛滚滚而下,非“衮雪”二字无以描述其声色动态。
可惜的是,在“衮雪”二字的左上方,只留下瘦线浅刻着“魏王”二字,显然是后人所为。虽然示明是曹公手书,但是,难以确证。不过,细察“衮雪”二字简约的风格 ,也许能够提供重要的线索。
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当时曹操年已65岁。这年正月,夏侯渊与刘备战于阳平定军山,被刘所杀。三月,曹公自长安出斜谷,进军汉中,到达阳平关,与刘备相持累月。刘备凭险坚守,曹军士卒多亡。五月,曹公想回师,遂书军令。此军令也仅二字:“鸡肋。”下属官员均不解其意,然而,主簿杨修看过立即整装待发。人们吃惊地问他,何以知道曹公要撤军。杨修解释道,“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肉。魏王以此比喻汉中,是以知道要还师了。
试想,曹公三月进军,五月无功而还,倘使直书“撤兵”,何以落笔?写“鸡肋”晓谕进退的道理,虽属无可奈何,但是,不失统帅风度,确为高妙的自解。
曹公撤军时,留爱将杜子绪驻守汉中。杜子绪曾跟随曹公20多年,深得赏识。可是,曹公五月撤兵不久,子绪兵败,汉中遂为刘备所占。曹军连续败绩,非人不和,实为地不利。汉中沃土平川,攻易守难。曹公手书“鸡肋”,识得透彻,走得及时。“鸡肋”虽然仅有二字,却蕴涵着多少用兵的真谛。其文风简约与“衮雪”如出一辙。
据说,在斜谷留坝县青龙岭绝壁间,另有石刻“遮要”二字,也是曹公手书,也是魏隶,每字约30厘米见方,当与“衮雪”二字相类。“遮要”石刻处峭壁凌空,下有栈道,木桩石孔遗迹至今尚存。
遮,遏也;要,险要。“遮要”,意为扼守阻敌于险要之地。历来兵法强调,兵在于险,而不可制御。“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孙子兵法·势篇》)曹公十分重视这一用兵之法。建安二十三年,即公元218年,徐晃曾阻刘备军队于马鸣阁栈道。曹公书《假徐晃节令》,盛赞徐晃:“此阁道,汉中之险要咽喉也。刘备欲断绝内外以取汉中,将军一举克夺贼计,善之善者也。”后来,很有可能曹公军临斜谷留坝,仰见青龙岭绝壁凌空,遂书“遮要”,以传千古。
试将“衮雪”“鸡肋”“遮要”列于案前,凝神揣摩,有谁能说,它们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呢?若三者确为曹公手笔,曹公当是古今文笔简约凝重的第一人,不是像他那样胸怀雄才大略的人,是难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