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石刻

“隶中草书”《石门颂》
发布人: 张春丽   发布日期:2014/2/13 12:08:45   查看次数:1272 次

    《石门颂》是隶书成熟时期的名作,为“汉隶四大名碑”之一。中国书法国之瑰宝,又是摩崖石刻的代表作。《石门颂》摩崖是我国著名汉刻之一,他与陕西略阳《郙阁颂》、甘肃成县《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而“汉三颂”陕西独占两颂,让人自豪之中,深感陕西五千年文明史的博大精深。
    《石门颂》是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为顺帝初年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所写的一篇颂词,全称“故司隶校尉楗尉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刻在陕西褒城褒斜道南端石门隧道西壁之上,通高261厘米,宽205厘米,书体为汉隶,刻书二十二行,满行三十一字。
    中国邮政于2004年12月5日发行的《中国古代书法——隶书》邮票,一套四枚中的第四枚,就是原在陕西汉中褒谷石门内的《石门颂》,后因上世纪文化大革命中1971年修水库,要淹掉《石门颂》以及其他汉魏刻石为主的十三款摩崖石刻,才被迫凿取切割下来,移置于汉中市博物馆。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被清代书法名家罗秀书评价为:“其飘逸也,如凤舞晴空而其羽毛鲜丽”的“石门十三品”,《石门颂》为其中第五品。
    笔者始终以为,当年的被迫凿取切割,迁移原址,不能不说那是一种无视国之瑰宝的文化破坏,文化大革命嘛!首先革文化的命。我们总爱用的一句话就是:“不破坏一个旧世界,就建设不了一个新世界。”修水库则成了一个最好的借口,好在当年属于旧世界“封资修”货色的“石门十三品”没被全部销毁铲除掉。
    但我们永远不能原地对应历史背景、典型环境,来欣赏、感悟、品读这些存在了两千多年的中华文化珍品。而“石门十三品”,搬离开石门,就好比被拔了根,失了窍一样。
    我们只能用回忆的办法来评说“石门十三品”,当然包括《石门颂》在内的摩崖石刻的诞生地了。
    这里,有一条跨越秦岭天险,贯通南北的蜀道中最具影响的褒斜栈道,而《石门颂》就记载了修复褒斜道的一些历史史实。在这条古道上曾发生过多少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有西周第一美女之称的褒姒,就是从这里被周幽王掳入长安的,可千金难买一笑,因烽火戏诸侯,导致幽王反被犬戎人掳走而灭国;有楚汉相争时,刘邦退守汉中烧绝栈道,出汉中时“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都是为了迷惑敌人,而所谓栈道就是褒斜栈道;再有三国时曹操征张鲁,三次经褒斜道,见褒谷中水激如白雪翻滚,遂题写“衮雪”二字,留下魏武遗墨的千古佳话;让人印象深刻的则是诸葛亮六出祁山,就曾经取道褒斜道,后秋风五丈原,诸葛“出师未捷身先死”巨星殒落,他的灵车也是从褒斜道而返南郑的。
    石门就在它的南口褒谷之中;一处在世界交通史上享有盛名的,人类用最原始工艺“火烧水激法”开凿的第一处人工隧道,堪称“世界隧道之父”的石门隧道。开凿于东汉明帝永平六年至九年 (63-66年), 石门隧道与幼发拉底河河底隧道、那不勒斯婆西勃洞隧道相比,是最早具备车辆通行条件的人工隧道。
    另外还有汉初丞相萧何倡修的山河堰水利工程,皆汇集在褒谷。石门的开通和摩崖先例,激发了过往的仕官商贾、文人墨客,在饱览胜迹之余,记事咏物,抒怀为文,镌刻于石门内外的崖壁上,世代不绝,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石门摩崖石刻。可除了国宝级的十三品,其他摩崖石刻,就只能大部分放弃,淹在了水底。
    以《石门颂》为首的大型隶书摩崖石刻“石门十三品”,结字大小不一,洒落自然,极为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多用圆笔,起笔逆锋,收笔回锋,中间运笔道劲沉着,故笔画古厚含蓄而富有弹性。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石门颂》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不可估量。
    有关《石门颂》在历史上的最早记载,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云:“褒水又东南历小石门,门穿山通道,六丈有余。刻石,言汉明帝永平中,司隶校尉……”
    于右任先生曾有:“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的诗句。清代张祖翼评说:“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上世纪1949年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海》封面“辞海”二字,就取自于《石门颂》。
    《石门颂》以它的质朴随意,不拘一格的奔放品格,灌注其中的人文情怀,以及阔大的自然气象,接近生命本真的大美,成为东汉隶书的极品,而独步天下。(转自三秦都市报)

【上一篇】: 论衮雪是否为曹操亲书    【下一篇】: 汉三颂书法风格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