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被称为“卧龙”,兼有“智多近妖”的美誉,更有未出隆中“三分天下”的本领,为什么多次出祁山最终在北伐中原的大业中失败了呢?而作为历史上另一个被称为“兵帅神仙”的韩信仅一次在汉中就突破天险最终打开关中平原“西大门”--陈仓城呢?
我们分别来看一下他们当时的情况。


刘备去世后,将日薄西山的蜀国留给刘禅继续统领,蜀国这艘四处漏水的破船,显然是刘禅无法驾驶的,所以刘备托孤给军师诸葛亮以挽救颓势;此时蜀国内部的矛盾激化,隐有难以压制的趋势,诸葛亮深知必须树立起“先帝遗志”这面大旗,才能将蜀国上下人心凝聚团结;因此他亲率大军北上伐魏,可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诸葛亮六出祁山均以失败告终。莽莽群山,就像一道无形的屏障,将他的北伐之梦断送在悠悠山谷之中。

第一、国力经济衰退
刘邦被封为汉王后,在到汉中前采纳谋士张良的计谋火烧褒斜栈道,这样做既能让强大的敌人--项羽感受到,刘邦只会偏安一隅,不会出关中与其争霸天下,同时也断绝了敌人偷袭的可能。刘邦来到汉中卧薪尝胆,又心怀争霸天下雄心,丞相萧何为了发展经济,在褒谷口筑堰,为刘邦囤积粮草解决后顾之忧,同时经萧何再三推荐,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整顿军备,以图东山再起。
诸葛亮自刘备白帝城托孤后,蜀汉经济大不如前,国力衰弱,敌对国魏国强大。蜀国连年争战,国库空虚,劳民伤财,人心厌战,蜀兵运粮又因蜀道艰辛,从成都运粮到祁山不仅要翻越秦岭这座山脉,还要翻越更为险峻的巴山山脉,路途遥远,就算后期诸葛亮为解决运粮问题发明“木牛流马”,但仍是背水车薪,加之北伐后期老对手司马懿非常狡猾,很难对付。而曹魏国富将广,运粮则无需翻越这两座山脉,可以说一路道路平坦。诸葛亮为完成刘备遗命,坚持北伐,明知事不可为而为之,经常事事亲为,最终落得病危身陨北伐大业最终未完成,这也为更为衰弱蜀汉带来极大的不利后果。

第二、兵力悬殊
韩信和诸葛亮都是以蜀中为基地,出蜀攻打强敌,韩信一次成功,而诸葛亮却被秦岭大山阻隔,最终陨落五丈原,主要有以下情况:
刘邦入驻汉中时就已带兵3万,短时间内又吸引到1万多人的追随者,此外刘邦还命郦商率数万大军平定汉中,到了韩信攻打陈仓之时,汉军已多达十万之众,而且这些军队,多是经历过秦末起义,身经百战的精兵悍将;再看韩信的三位对手,加起来兵力不足五万人,镇守陈仓的雍王章邯,至多也就3万人马,而且还是匆匆组建的部队,战斗力堪忧,因此韩信在兵力上已经压制了敌人,纵使有天险阻挡,胜利也只是时间问题。
而夷陵之战后,蜀国元气大伤,5万精锐全军覆没,等到诸葛亮北伐之时,除去镇守蜀地的兵力,能调的部队只有3万多人,还尽是一些老弱病残;而曹魏在洛阳布有重兵,随时可以支援汉中,再加上魏国重兵把守交通要道,诸葛亮又怎么能北伐成功呢?
第三、韩信偷袭,诸葛亮打明牌
韩信能够顺利出关中,很大程度是因为出其不意;在刘邦被封到汉王时,就烧毁了东进栈道,表现出自己安守巴蜀无心争霸的假象,以此来麻痹项羽,随后又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谋,明面上重修栈道吸引楚军的注意力,暗地里却让韩信走小道偷袭陈仓,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而诸葛亮的北伐行动,可谓是天下人皆知的明牌了,诸葛亮贯彻“隆中对”的战略思想,坚持出蜀伐魏,此举人人尽知毫无机密可言,因此魏军早有准备,在出蜀的要道上重兵布防,将诸葛亮偷袭关中的计划全盘扼杀。
第四、韩信行险,诸葛亮用兵保守
众所周知韩信擅长出奇计,往往兵行险招,他用“明修栈道”的计谋打掩护麻痹敌人,暗地里率军搞偷袭,直至韩信兵临城下之时,雍王章邯还以为士兵在痴言妄语;而蜀国当时国力积弱,诸葛亮不敢轻易冒险,加之诸葛为人谨慎,作战计划很是保守,绝不做高风险、高收益的活动;部下魏延曾经建议奇袭子午谷,派精锐偷袭汉中,而且只要5000人马,但诸葛亮认为此举风险太大,他害怕赔上这5000兵士,就否定了魏延的计谋,因此蜀军也就失去了“暗渡陈仓”的良机。
韩信偷袭陈仓,得到了刘邦的全力支持,汉军上下放手一搏,誓要拿下陈仓战略要地;而诸葛亮要面对的形势则更为复杂,他否定魏延的偷袭子午谷计策,不仅是因为不敢,更多的是因为不能为之,当时诸葛亮北伐行动的后勤工作,由益州土著势力负责,在出发前李严就曾与诸葛亮讨价还价,因此诸葛亮生怕奇袭之时,李严在粮草上做文章导致兵败;而且诸葛亮必须要将兵权控制在手中,刘备死后蜀国上下摇摇欲坠,诸葛亮以北伐凝聚人心,胜利与否并不重要,但是万不可造成大规模伤亡,否则益州土著势力将会趁机发难,诸葛亮就有失去兵权的危险,一旦失去兵权,诸葛亮也就丧失了在蜀国的生存空间,因此他必须求稳,不能给益州势力抓住把柄的机会;蜀国的内部斗争,是造成诸葛亮不愿行险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诸葛亮无法走韩信的老路,更不能重演顺利出川历史的原因,主要就是因为蜀国实力弱小,再加上北伐行动人尽皆知,魏国对此早有防备,不给诸葛亮“暗渡陈仓”的机会;而且蜀国内部形势复杂,迫使诸葛亮只能稳扎稳打,不敢轻易兵行险招,俗话说“重病需猛药”,蜀军远弱于魏军,不用奇袭战术,也就永远地失去了顺利出川的可能性。诸葛亮出祁山北伐曹魏没有成功,一直被世人所诟病,认为是最大的败笔,然而诸葛亮出祁山以攻代守,是以弱蜀伐强魏,震慑了魏国的政权的嚣张气焰,也震慑了司马懿等人,所以在六出祁山过程中,始终没有发生大规模的边境侵扰事件,从这一点上来看六出祁山是诸葛亮的杰作。只是由于三国经过很长时间战乱,已经人心思静,人们再也不想过那种连年战祸的生活,这时候急需一个能打破这种局面的人,而衰败的蜀汉已不是老弱的诸葛亮能所能左右。正如水镜先生司马徽所说:“卧龙虽得其主,未得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