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中市汉台区、留坝、勉县交界处有一个很奇特现象,这里有很多地方都冠上“褒”这个字。褒河、褒城驿站、褒斜道、褒联区、褒城镇、褒姒县、褒氏、褒姒铺、古褒国......为什么这些地区都要冠上“褒”字?“褒”这个字从何而来?这与褒姒又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些疑问我翻阅历史,终于在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中找到一点端倪,书中记载:“禹是姒姓,他的后代被分封在各地,用国号为姓,所以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在清代嘉庆《汉中府志》也有记载:“禹封其子为褒君,是有褒国”。褒人首领因辅佐大禹王治水有功,被分封到古汉中西北地区,他们以褒为姓,谓之褒氏,并建立褒国。


褒国自分封诸侯国后,历经夏、商、西周,随后而亡国,延续时间长达一千数百年之久。及至商汤灭夏,褒国依然承袭,但商朝对褒国一直存有戒心。史料载,夏朝时,褒国境内经常是商王与蜀王之间进行战争的场所。殷商卜辞中有“伐缶(指褒国)与蜀”的记载。武丁年间,武丁曾征集军队讨伐过褒国。当时,武丁的军队与巴国的军队在今天的汉中一带发生过激战。褒国的褒君对这个最高统治者自然心存怨恨,商帝辛(纣王)年间,周武王讨伐纣王,褒国国君曾带领国人和居于秦岭以南的庸、蜀、羌等各方先民随从武王参战,最终推翻了殷商王朝的统治。
西周建立后,褒国与周室联系紧密,与周王有姻亲关系,自太姒至褒姒,可谓世婚,得到周王室强大支持。褒君为周之“南国领袖”,每遇周王举行重大活动,褒国君都要亲赴,被周室列为“友邦冢君”,接待规格高于他国。褒人的文化、风俗也受周人影响很大,并与周文化相互影响,不断发展提高
从夏后至西周,褒人一直平静地生活在秦巴谷地、汉水两岸。虽为南国领袖,但很少发动对邻国的战争。但是,到了幽王三年(公元前779年),褒人的生活被打乱,国运出现危机。《国语》记载:幽王三年,周伐有褒。褒国不知因何事得罪了周天子,幽王派兵从褒斜道南下,攻打褒国。褒国根本不是周的对手——尽管幽王上台后,周室己呈衰败迹象,但攻打褒这样的诸侯小国,完全不在话下。褒国立即请求周幽王开恩息战,由太后褒姁作主,将褒国的绝世美女褒姒献给幽王为妃。这一献美女息战火的作法,为西周及褒国的亡国埋下祸根。

幽王被褒姒的非凡美丽所倾倒,百般宠爱。褒姒生下儿子伯服,幽王遂废掉王后申后和太子宜臼,另立褒姒为后,立伯服为太子,还重用奸诈乖巧、善于谄媚石父的虢石父为卿,主持政事,引起国人怨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申后的父亲申侯联络诸侯缯国、西夷犬戎一起攻打幽王。幽王点烽火求救兵,诸侯慑于申侯、犬戎势力,未来救驾。申侯等就把幽王、太子伯服及陪侍的郑桓公杀死在骊山下,俘虏了褒姒,拥立宜臼为天子,是为平王,平王为避祸患,迁都洛阳,史称东周。

西周灭亡后,犬戎据关中,西周旧臣虢公翰联络犬戎等,谋立王子余臣为携王时,褒国也是参与者。平王二十一年(前751),晋文侯灭携、杀余臣。其时,秦国已不断强大,将犬戎逐出关中,而褒人更加势孤力单,遂为秦人所灭,千年褒国一朝灭亡,退出了历史舞台。
春秋以降,战国时期,原褒地成为秦、蜀、巴争夺之地,即《华阳国志》所说“恒成争地”是也。秦灭蜀、巴后,褒地归秦。褒国地当秦蜀道要冲。从秦王朝起,在褒地先后设立褒县、褒中县、苞中县、褒城县、褒内县等县级行政建制。新中国建立后,仍设褒城县。1958年底,褒城县被撤消,辖地并入汉中市沔县。从此,再无褒城这一行政建设置。

褒国演变至褒城最后被撤销,但褒国、褒城县、褒斜栈道、褒城驿站、褒联区、褒河,这些地名无一不在诉说着褒城曾经的历史,人们可藉此回味古褒国的悠久历史及败亡教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