栈道文化

汉中褒斜道——鲜为人知的茶马古道
发布人: 肖洒   发布日期:2018/10/15 8:42:10   查看次数:444 次

      自古以来,穿越秦岭、巴山的就有7条主要栈道,为沟通中原与西南的经济、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古今中外交通的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李白诗云:“噫吁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通常学术研究中提到的“蜀道”,就是指由关中通往汉中的褒斜道、子午道、故道、傥骆道以及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等。蜀道是我国古代第二大交通运输线,仅次于京杭大运河,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国家级道路。

       史书说:“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栈道又称栈阁之道,是古代山区险要地段交通的主要道路形式。在河岸、岩壁凿孔架木而成的道路建筑,外形如一连串楼阁。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对栈道有深厚感情,过栈道作诗云:“西指褒斜路,凄然送远心。千峰盘雪栈,数骑出去林。蜀道连天起,秦关入望深。今宵图画里,如听冥猿吟。”(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古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蜀道的高险,何其壮哉!何其伟哉!

       古诗中所写的褒斜路是指“褒斜道”,在学术界中享有“蜀道之冠”的称号,由褒河之谷(今陕西汉中石门栈道风景区内)入斜水之谷(今陕西眉县境内),全长500华里左右,是穿越秦岭诸道中最平缓、使用时间最长的一条。妇孺皆知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

(请将手机横屏)

      这些以褒斜道为代表的主干栈道,加上长长短短的诸多小道,与周边连接,构成了古代陕甘川便捷的交通网络,在历时千余年的茶马贸易中担负着茶叶西运的历史使命,成为川陕茶马古道的一部分,经过汉中茶区,在历代茶马交易中成为主干道,从此茶叶源源不绝地沿此道北运长安,然后用骡马驮、小车拉或脚夫背扛,运往朝廷设在陕西、甘肃和青海的茶马交易市场,换回朝廷所需的马匹。这是可以确认的连接川陕的一条北方的茶马古道。








      褒斜道的开凿在古代经济贸易方面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以明代为例,早在洪武年间,朱元璋“尝谓户部尚书郁新‘用汉中茶三百万斤,可得马三万匹’。”而且当时“中茶易马,惟汉中、保宁”。也就是说,汉中茶全部西运甘肃、青海、西藏还不够,必须要将四川保宁的茶叶北运陕西。为此,洪武三十年(1397)朝廷在成都、重庆、保宁、播州(明时属四川)建立四大官茶专仓保管,当时汉中还设有加工毛茶的基地专门加工统购的官茶。英宗朱祁镇“正统九年题准,将减半茶四十二万一千五百三十斤,陆续运赴陕西接界褒城县茶厂。(《明会典?茶课》)为了确保运输路线的畅通,还修筑道路,增设驿站,以官运为主,商运为辅,组织军民专业运输。史载:“成化十九年,令四川保宁等府茶课,每岁运十万斤至陕西交收,转运各茶司支用。(《明会典?茶课》)。弘治十八年(1505)杨一清(1454——1530)《茶马疏》的“为修复茶马旧制第二疏”记载:当时买马之茶主要来自四川,两省“合用运茶军夫。四川、陕西都、布二司各委堂上官管运。四川军民远赴陕西接界去处,交与陕西军夫,转运各茶马司交收。”按“洪武永乐年间旧例,三年一次,番人该纳差发马一万四千五十一匹。”要长途跋涉转运多少茶叶呢?仅四川保宁府就要运送10万斤到100万斤。那每年换回来的万余左右的马匹,沿陕西茶马古道运回内地,马蹄得得,铃声回荡,扬起一路烟尘,又是何等地浩浩荡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