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参,中国西汉王朝开国功臣,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随刘邦起兵反秦,在楚汉战争以及汉初平定异姓王侯的战役中屡建战功。刘邦即皇帝位后,赐爵列侯,号平阳侯。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继萧何为相国后,曹参顶住各方压力,“萧规曹随”,实施无为而治,担任丞相三年,天下呈现政通人和,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奠定了汉家的基业。宋《山河堰赋》碑载:“山河堰盖汉相国酂侯(即箫何)、懿侯(即曹参)之所肇创。”汉中人民一直对曹参念念不忘。但对于曹参的“参”字,到底怎么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参”是多音字,《现代汉语大字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收了3个读音。一读“cān” ,加入,参加;参考;进见,见;弹劾;探究并领会;二读“shēn”, 为人参、党参的总称,也为二十八宿之一;三读“cēn”,为“参差”、“参错”之“参”。在生活中,以前两种读法为常见。
有的同志认为:“参”字在人名中都读“shēn”,比如曾参、岑参、曹参。我认为,这种说法太武断了。对待古人名字读音的探究,除了查阅经典文献或字书、韵书外,还有两个办法:一是名字解读。即依据“名为字表”的原则,通过人物的名与字的关系来推断。二是查看人物姓名出现在后世的韵文作品中的例子,通过韵脚所在韵部来推断。
我们先看第一种办法:曹参,字敬伯。“敬”是关键字,这“参”毫无疑问应是“下见上”的参拜之“参”,念cān。
再看第二种方法:《全唐诗》无“曾、曹”之“参”为韵的,现仅以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纂《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中作品为例:有“曹参”出现在韵脚上。苏轼《再和二首》:“置酒未逢休沐,便同越北燕南。且复歌呼相和,隔墙知是曹参。丹青已是前世,竹石时窥一斑。五字当还靖节,数行谁似高闲。”(卷81) 苏轼《次韵子由寄题孔平仲草庵》:“逢人欲觅安心法,到处先为问道庵。卢子不须从若士,盖公当自过曹参。羡君美玉经三火,笑我枯桑困八蚕。犹喜大江同一味,故应千里共清甘。”(卷804) 王安石《送江宁彭给事赴阙》:“楚地怪须留汲黯,萧规疑欲付曹参。从来贵势公何慕,自是贤名上所贪。未信逸身今以老,且当忧国每如惔。论心邂逅胶投漆,搔首低徊雪满簪。镇抚未惊移岁月,追攀曾许赏烟岚。余欢遽隔新亭饯,宿惠难忘旧馆骖。”(卷562) 刘过《赠永嘉张相士》:“青城游遍蜀中山,归看公卿饱已谙。桀骜稍能儿德祖,兴亡何阙百曹参。诸公富贵纸上语,满座风雷终日谈。我似北人君记取,偶然留滞在东南。”(卷2703) 刘克庄《寿建宁太守》:“官府升平戟卫严,退衙惟与客清谈。宽和却笑闽溪急,苦硬翻嫌建茗甘。南国只今歌召伯,汉庭早晚相曹参。情知金鼎催调燮,驿路梅开雪意酣。”(卷3081) 朱继芳《庚戌寿意一先生》:“江涵秋色碧潭潭,饮马胡儿不敢南。宥密老臣功第一,缉熙天子岁登三。身扶紫极星辰正,手拆黄封雨露甘。见说年来淮尾涨,汉庭可要百曹参。”(卷3279 ) 以上“参”字均押的“an”韵,读音应该为“cān ”。
综上所述,我认为曹参名字中的“参”普通话读音应该是“cān”为妥。对否,乞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