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

从“宁羌”到“宁强
发布人: 周文娟   发布日期:2014/10/22 8:52:02   查看次数:988 次

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有过怎样的岁月沧桑,我们和“羌”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我们生活的这个小城建于何朝何代?诸如此类的疑问,肯定萦绕在许多宁强人的脑海里。让我们一同穿越历史,寻找、梳理宁强历史发展的脉络,看看从“宁羌”到“宁强”有关的历史变迁吧。
宁强小城位于宁强县东南部,群山环抱,二水中流。最早是一个叫羊鹿坪的山村。
宁强古属梁州,为氐羌居住的地方。唐初就一度在今县城东罗村坝古城设嘉牟县,在阳平关设三泉县。
明朝洪武二十九年(1396),羌人田九成与沔县(今勉县)县衙书吏高福兴,联合王金刚奴、何妙顺等人,以白莲教为号召集聚群众,揭竿而起。明太祖朱元璋闻报大惊,朝廷为扑灭义军燎原之势,急令武定侯郭英、长信侯耿炳率兵分两路进剿。起义军复回师城关一带,后退守后河坝(今本县金家坪后河村),集结兵力与官兵拼死激战旬日,终因寡不敌众,高福兴被俘。田九成退至根据地马面山,收罗残部,以深沟高垒之险拒敌。官兵势如潮水,田九成及其下属被俘者4000余众,朝廷“诏诛同谋,遣散胁从”。该年九月,田九成被杀。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民族压迫的起义就此告终。
明廷为防羌人义军再度兴起,于第二年6月命指挥姜观在羊鹿坪(今宁强县城)拓荒筑城,建造官府,把宁羌卫所从徽州南迁至羊鹿坪(洪武二十八年[1395],明太祖遣宁正为平羌将军讨伐洮州[今甘肃临潭县]氐羌,氐羌降服。置宁羌卫于甘肃徽州。“其曰宁羌,盖辑宁羌氐之义,欲羌之永宁耳!”),屯垦以备边患。自此,宁羌即为汉中西部一军事重镇。到了明朝成化二十一年(1485),朝廷才在“宁羌卫署”南置“宁羌州衙”,辖略、沔(二县三分之一),州卫并存。从此,这里一直成为宁羌(强)卫、州、县的治所。
民国二十九年(1940),时任宁羌县县长刘式如倡议,地方人士赞同,拟更“宁羌”县名为“宁强”、“汉宁”、“冢”、“嘉陵”等,具文呈报上司,经重庆国民党政府核定为“宁强”。次年下半年批文到县,准予从民国三十一年(1942)元月1日启用。正好此时国民党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先生路过宁强,受各界人士邀请,挥笔题写“安宁强固”四字匾额一幅,写毕欣然说道:“此可作为新县名的解释。”
从创建宁羌卫的明洪武三十年(1397)算起,宁强小城的历史至今已达600多年。

【上一篇】: 怀古虎头桥    【下一篇】: “张骞胡麻肉”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