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源头话汉中(牛延峰)
人们一谈到道教,总要谈到道教的四大名山,谈到道教的洞天、福地,谈到道教的发源地四川鹤鸣山,殊不知陕西汉中也是道教的源头之一,更是道教由民间走向官方,由初创走向成熟,由小量模走向大规模,由地方流向全国的源头和圣地。道教在汉中的发展、强大和迈向流通全国的步伐,人有着莫大的关系,他就是张鲁。张鲁以及他所建立的政教合一的政权,是道教发展史上重大转折点。
一、道教初创和传入汉申
东汉中后期,天下大乱,各地分裂割据,政变、战争连年不息。上自帝王,下至百姓,生命财产保障,在社会动乱中,人们极为渴望得到心灵安慰和精神寄托。社会对宗教的强烈需求,
佛教传入的示范和剌激作用,促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因素重新活跃起来。道教就是在这种
。"道教是在东汉中后期产生的,最早的道派有两个z一是张角于汉灵帝嘉平072-178)立的太平道:一是张陵于顺帝025-144年在位〉时所创立的五斗米道。从时间上看,张米道的时间比张角创立太平道的时间略早,而且太平道因发动黄巾起义而遭到东汉王朝,便情况不明。五斗米道却传承不绝,并越来越强大。故教内外学者在研讨道教发
历史时,均以张陵创立五斗米道的时间作为道教创立的开端。"CD五斗米道又名天师道,东汉顺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陵(34......156年,又名张道陵〉修道于鹤鸣山(今成都市大邑
人造作道书(或称符书〉以教百姓,以符水为人治病,开始传教,众多民众纷纷入教。他为
统率教民,在各名山设立二十四个传教点,称"二十四治",以其中的阳平治(在今四川彭县)、
(在今四川绵竹〉、鹤鸣治(在今成都市大邑)为传教中心。因为入道者需交纳信米五斗,故
售罄"五斗米道"。又因为创教之初,曾受巳蜀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的影响,巫术色彩浓厚,当时人
也称之为"米巫飞张陵去世后,将教主的位置传给了其子张衡,张衡继续传道。史志上有关张衡事迹的记载很少。
张衡去世后,张衡之子张鲁继承了祖业。祖孙三代,世人称为"三张",道教称他们为"三师":张陵为"天师",张衡为"嗣师",张鲁为"系师"。张鲁则在《三国志》有传,«三国志·张鲁传》记载":张鲁字公棋,沛国丰人也。祖父陵,客蜀,学道鹊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
张鲁是五斗米道的重要建设者和传播者,他把五斗米道推向了顶峰。张鲁对道教的发展和传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历史性地与一个地方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这个地方的名字就叫汉中。
汉中位于秦岭巴山之间,北倚秦岭,南临汉江。自古以来汉中就是物产丰富、关塞枝道险耍的兵家必争之地。汉中北有秦岭屏障,南有巴山横亘,汉江贯穿其中,找道辐揍,形势险要,可南控荆襄,北视关中,左通中原,西据陇蜀,进可攻,返可守,历来为兵家争夺之要地。"汉中盆地是中国西部沟通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的纽带,是千里蜀道线上的咽喉要地,因而在天下分裂之时为兵家所必争。"
从秦汉之争到三国鼎立,汉中都显示了其位置的重要性。它直接关系到秦陇、巴蜀的安危,谁能据有汉中,就能横行天下,一统河山。所以,汉末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非常重视对汉中地区的控制,格外关注对汉中的争夺。东汉末年,九卿之一的太常刘焉认为京师洛阳是皇室所在地,政变、兵变频仍,而地处巴蜀的益州(今成都〉则有"天子之气",于是出作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当时,社会问题日益严重,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给予东汉王朝的统治以沉重的打击,东汉政权摇摇欲坠。张鲁所领导的五斗米道在巴蜀地区却得到了充分发展,成为实力雄厚的地方派。益州牧刘焉为了实现扩大自己实力、从而割据一方的目的,充分注意到了五斗米道的力量,愿意借助五斗米道来发展自己。而作为五斗米道首领的张鲁也想借助益州牧刘焉的力量发展自己,于是二者很快结合。初平二年091年),刘焉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率部进取汉中。刘焉本意是想、以汉中为基地,与西凉马腾勾结,插手关陇事务。不料马腾起兵造反,引兵袭击长安。因为刘焉及其子刘范与马滕通谋,马腾事败后其后长子刘范、次子刘诞被杀,刘焉背上瘟发而卒,其子刘璋继领益州牧。由于刘璋生性软弱,张鲁不再昕从刘璋的调遣,刘璋恼怒,在幕僚的唆使下,刘璋杀了张鲁的母亲和家室,张鲁遂与刘璋彻底破裂,乘机割据自雄,占据汉中,凭借汉中土沃物丰、四面险固的有利条件,建立了政教合→的政权。东汉政府无力征讨,乃任命张鲁为镇南中郎将,领汉宁太守。
于是,张鲁遂以政权、教权首领的双重身份,在汉中地区大力推行五斗米道,使五斗米道在教义、教仪、方术以及组织建设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
二、五斗米道在汉中的大力发展
张鲁在汉中、巴蜀地区进行了长达三十年的统治,使五斗米道在汉中、巴蜀地区达到统一,并建立起一种政教合一的统治形式。张鲁能在汉中建立政权,与他们祖孙三辈对五斗米道的大力发展不无关系。五斗米道通过长期的宗教活动和发展,为张鲁政权的建立积聚了力量,培训了人才,宣传了群众,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组织准备、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没有这些条件,就不会有张鲁政教含一的政权。政权建立以后,张鲁进一步继承与发扬了早期五斗米道反对封建奴役的传统,利用汉中人民非常信奉五斗米道的群众基础,用充实和完善宗教的办法,提出施政纲领,以实现民众的宗教需求。同时,这些措施又推动了五斗米道自身的发展。"张鲁以五斗米道教化汉中民众,实行无为而治,轻刑重教,以诚信无欺为治民之本,深得道俗拥护。关西民众、巴、飞夷民、巴西岩渠责人纷纷迂民夷信向'。汉中遂成为五斗米道徒的聚居地。"
在汉末战乱频仍的时代,巴、汉 "民夷便乐之"的相对安定和富庶的社会环境。中并建立政权之后,张鲁对五斗米道进行了改革。第一,在他统治的区域内不设"长各级首领管理政务和教务。"长吏"原来是对秦汉时期县尉的称呼,后来演变为。"长吏"是东汉王朝在郡县的代理人,他们大多贪聚无厌,为所欲为,无恶不没落腐朽的东汉王朝,为了吸引更多的民众入教和归顺,张鲁废除了"长吏"制度,核心的五斗米道的组织系统。
据《三国志·张鲁传》中记载"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己信,号祭酒'。各领部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凡富贵贱,一律称为"鬼卒"。入道已久并笃信其教者,称"祭酒"。祭酒忠诚信仰,在教徒中有较高的威信。他们担任统辖教民之职,也就是对信众负有执掌教化、推行队、指挥作战、管理生产、维持治安等任务。统领教民多者称为"治头大祭酒"。张鲁",为五斗米道的最高首领。这样,在巴、汉地区内,五斗米道建立起严密的体制,由头大祭酒一一师君的组织系统构成,并用这种师徒之间的隶属关系取代了五斗内的汉朝原有地方行政机构,把长吏的以治民为务改变为祭酒的以教民为先,体现出寓教达泊、政教合一的特点,形成以以师君为领导、以祭酒为核心、以鬼卒为基本力量的教合一的组织形式政治体制。
第二,张鲁"教以诚信不欺诈,有病自首其过,规定不欺诈,有病要自己忏悔,以使疾病痊愈。"诚信"是指教徒对五斗米道的忠诚信仰,也斗米道内部关系的道德规范。同时,"诚信"还是五斗米道选拔教职人员的主要依据。为人的疾病和灾祸都是鬼神对其欺诈行为的惩罚,教徒有病是不诚信的结果,要治好病,"自首其过"。为此特设"静室",作为病者思过修善之所。并设"鬼虫",为病人请祷。据·涂炭斋品》和释道安《二教论》记载,张鲁还创制了道教最早的斋法"涂炭斋",以为罪析福的请祷仪式,这为制订道教斋酷仪式开创了先例。此外,五斗米道还以符篆咒术为人进行守一、行气、房中术等道术。张鲁提出的"诚信不欺诈"的道德规范,要求教徒自觉地己的行为,不仅使五斗米道形成了一种互爱互助、友好相处的关系,也为道教的发展奠定了理道德基础。
第三,张鲁还在境内设立"义舍","置义米肉"以供行人量腹取食。当时由,灾疫遍地,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生活资料极端匮乏,流民问题十分突出。为了解的吃饭问题,张鲁要求教内的祭酒在政权所及范围内普遍设立"义舍",免费供应"义米肉",能够量腹而食。"义舍"是张在政权继承五斗米道在生活上互助互济的宗教会社传统而设立,所有人开放。"义舍"的设置,起到了解决旅客生活困难、稳定社会秩序、扩大五斗米道的影壮大汉中人口等作用。"义舍"便道教在创立之初就有了慈善公益事业的性质,为道教近两千年会慈善事业奠定了基础。
此外,张鲁政权还实施宽刑、禁酒等利民措施,加上汉中社会相对稳定,生产有所发展,吸了大量流民来投靠。"张鲁政权是以农民为主的流民作为阶级基础的"。在汉末天下大乱之际,张鲁统治的巴、汉成为了比较安定的、大量流民和少数民族来投奔的相对富庶的地区。这局面的形成,既得益于五斗米道的教义,得益于政教合一的政权,又反过来推动了五斗米道的发展,使五斗米道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为道教在全国的传播打下了基础。
三、五斗米道在全国的传播
张鲁统治汉中近三十年,在政教合一的特殊组织形式下,五斗米道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到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攻取汉中,张鲁投降曹操,这一发展阶段遂告结束。此后,五斗米道继续向民间传播,向社会上层发展,并从巴蜀、汉中地区传播到北方和江南的广大地区。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率兵十万西征汉中,张鲁投降。张鲁投降后,张鲁被曹操"将还中国,待以客礼,,(!J。曹操将他和家属带回北方,令居邮城(今河北l恼漳),还被曹操拜为镇南将军,封闽中侯,食邑五万户,其五子皆封列侯。曹操还让自己的子女与张鲁的子女互为婚配,与张鲁结为儿女亲家。张鲁随曹操移居邮城后,汉中五斗米道道民数万户也被北迁到长安、三辅(今陕西中部)、洛阳、邮城等地,其中大多数分布在关、陇一带。史籍记载."鲁降,[张]既说太祖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其后,杜袭留督汉中军事时,又开导汉中百姓J\.万余口迁徙到洛阳、邮城等地。史籍表明,汉中道众北迁始于建安二十年十一月,止于建安二十四年五月,其中大规模的迁徙活动至7有三次,人口数量相当大。大量人口迁往长安、三辅、弘农、邮城、洛阳等地及关陇、陇右诸郡,即今陕西、河北、河南、山东一带,这对"户出十万"的汉中而言,几乎是将汉中民众大半都迁到了北方地区。
曹操将汉中道众迁入北方诸省,并解散分编户籍,为五斗米道北传中原,乃至广传奠定了基础。张鲁及大批汉中道民被迫北迁后,他们利用曹魏政权宽待张鲁家族的机会,在曹魏既限制又利用的宗教政策夹缝中,或明或暗地向社会下层和上层传播五斗米道。
张鲁政权灭亡后,五斗米道不仅没有被捕灭,反而从巴蜀、汉中发展到北方、南方,成为全国性的大教派。"曹操和西晋统治集团一再推行的分化迁徙政策,使得本偏处巴蜀汉中→隅的天师道五斗米,进入关陇和东方中原广大的地域。天师道五斗米在原太平道的底层上或中空地域流传,魏晋以降,成为内含广泛影响深远的道教正宗。从此以后,道教无论怎样千变万化流派纷呈,都深深扎根于天师道五斗米之中。"
历经曹魏和西晋,JlJ东晋时,五斗米道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教徒的成分除有众多下层群众外,还有不少豪门士族,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天师道(即五斗米道〉世家,如琅邪王氏、孙氏,陈郡谢氏、殷氏,高平部氏,会稽孔氏,义兴周氏,丹阳许氏、葛氏、陶氏,东海鲍氏等,就连王善之这个书法大家也是五斗米道的忠实信徒。南北朝初年,世家大族出身的寇谦之和陆修静,分别在北方和南方对五斗米道进行整顿和改造,使之发展成南北两宗。五斗米道(即天师道)在南北朝经过寇、陆二人的整顿和改造后,其组织得到相应的整顿,教规、教仪得到定的充实。隋统一全国后,南北天师道合而为一·唐代中后期,张陵后代子孙在江西龙虎山续传五斗米道,逐渐形成传播中心,世称龙虎宗或天师道。
现在,天师道(即五斗米道〉不仅在大陆存在,还传播到了台湾、东南亚等地。汉中作为五斗米道〈即天师道)的一个重要发源地,在其历上起了发展基地和啪的重要作用所以,谈到道教的发展源头和发展历史就不能不说到汉中。(摘自汉中市历史文化讨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