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汉中日报 作者:梁中效
张骞文化是以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的精神文化为灵魂,以《史记》、《汉书》等千百年来记录张骞的各类文献为载体,以汉中张骞墓等有关张骞的遗迹、遗存为依托的丝绸之路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张骞文化应该成为丝绸之路申遗过程中进一步保护、挖掘、整理、提炼、升华的核心文化遗产,
使其成为丝绸之路的精神纽带、核心价值和不同文明和谐共存、平等对话的精神追求!
多元文化育张骞,开辟丝路万年传。张骞对不同文明平等相待的态度和开放博大的胸怀,与养育他的汉中地域文化有直接关系,主要是多元文化孕育了张骞。张骞生长的汉中是秦陇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氐羌文化等多种地域文化的交叉辐射和荟萃包容之地。
蜀道咽喉在汉中,丝路环绕大西部。汉中是千里蜀道的咽喉要地,是连接南北丝绸之路的总枢纽。丝绸之路可细分为以长安为起点的北丝绸之路和以成都为起点的南丝绸之路,经过汉中的蜀道连接长安与成都,将南、北丝绸之路贯通起来,构成西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经济文化圈。此时的汉中不仅是南北七条蜀道的交汇点,而且也是连接南北丝绸之路的中继站,是所谓“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以所多易所鲜。”
西方金刚之宝地,人民质直又好义。汉中在古代属梁州,是所谓“西方金刚,其气强梁”,故名梁州。汉中周边的羌族、巴族都保持着古梁州“质直好义”的民风,《华阳国志·巴志》:巴地“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其民质直好义,土风敦厚,有先民之流。”
张骞凿空树丰碑,先贤英灵在汉中。千百年来,汉中张骞墓祠受到人们的祭祀与保护,正如文同的《张骞冢祠》所云:“中梁山麓汉水滨,路侧有墓高嶙峋。丛祠蓊蔚蔽野雾,榜曰博望侯之神。”现在的张骞墓位于汉中城固县西3公里的博望乡饶家营村,坐北朝南,东西15米,南北15米,高8米,呈覆斗形。墓园有古树17株,石碑4通,汉石兽2尊。墓碑:封土堆前正中一通,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陕西巡抚毕沅书立,碑高182厘米,宽80厘米,上刻隶书“汉博侯张公墓”。右侧一通,光绪五年(1879)立,上刻“汉博望侯墓碑记”。左侧两通,一为光绪五年张氏后裔立,一为民国28年(1939)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立,题“增修汉博望侯张公墓道碑记”。张骞开拓丝绸之路的精神文化遗产,在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在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中,必将得到进一步的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