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游学人与“汉三颂”的关系,最早可追溯到唐宋时期,尤其金石学勃兴阶段的北南宋金石学家、文学家欧阳修、曾巩、洪适等,都曾通过“三颂”所在地宦游朋侪,获得过“三颂”拓片或了解过石刻情况。而当时在汉中宦游的著名墨竹画家和文学家文同,既实地目睹过“两颂”,并有诗歌题咏。南宋略阳军政当轴田克仁亦好古之士,他既富藏多种古旧善拓,且惟恐当地东汉《郙阁颂》原刻受损严重行将湮没,遂以获自江苏镇江旧拓本在灵岩寺壁间仿刻以资留取原貌。
清代宦游学人跟“汉三颂”关系,大抵可上溯到金石学振兴的乾隆、嘉庆时期。毕沅、王森文、刘喜海、何绍基等迭经连云栈出入秦蜀的宦游学人,都曾著录、记载或收藏、研究过“汉三颂”拓本。
不过,上述学人虽因为官而宦游川陕,但绝大多数身临蜀道主干线连云栈,因而对于清代已属蜀道次干线上的陕南《郙阁颂》,尤其陇南《西狭颂》摩崖石刻,则多未涉足而了解无多,以致清初学人王渔洋误以为《郙阁颂》在金牛道宁羌境内,而就僻处陇右悬崖绝壁之上《西狭颂》石刻,更处于研究盲点而无从问津。
值得重视的是,清同治末、光绪初年(1874、1875),陕甘学政、苏州金石学家吴大澂按试陕甘时,曾深入陕南石门和陇南西狭,实地踏勘考察“两颂”摩崖石刻;并且委派汉中褒城石门拓工张懋功专程奔赴西狭、郙阁等三地,按照口授拓制技法,精心椎拓了大量“三颂”摩崖石刻群拓本,分送雅好金石同道。
本文将通过电脑展示新近钩沉、发现的吴大澂同山东潍县籍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祺、“甲骨文之父”王懿荣三人之间近百通有关“三颂”及访碑椎拓的往来书信尺牍等一百五十余幅图像资料,讲述吴大澂石门、西狭访碑、椎拓的本末,辨析“两颂”是否经过洗剔或洗凿及其此说的缘起与原委,并探讨与之相关其他学术问题;同时,演示清末张祖翼及端方收藏的乾隆拓《西狭颂》、《石门颂》等。(整理自汉中博物馆网)